“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一首《夕阳红》,道出了老年人惬意的晚年生活——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养花种菜,依然晚景如春。
然而事实上,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上二胎的普及和三孩政策的逐渐推行,大多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发生了悄然的改变:退休生活没享受几天,便投入到照顾“下下代”的“战场上”。特别是离开老家,来城市帮助子女带娃的“老漂族”们,城市喧嚣带来的不适应,与车水马龙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长期与子女居住发生的小摩擦、小隔阂频频发生......
有人形容“老漂族”来城带娃更像是一场赶考,他们在用“余生”作答。也有人把带娃感受比作一道道菜肴,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本刊记者聚焦“来京带娃的父母们,你们过得还好吗”这一话题,采访了多位来京带娃的“老漂族”和他们的家人,希望通过这次采访实录,引发思考,对来城带娃的父母们更多一些关爱和理解,哪怕是在他们累的时候,递上一块擦汗的毛巾。
酸
老妈的心事
今年对大龙而言是很特别的一年,因为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升级成为了爸爸。他请求家里唯一已经退休的老人——他的母亲来帮忙带娃。
然而大龙很快发现,母亲也许并不能“胜任”带娃的工作。
也许已经习惯了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也许长时间与大龙爸爸分开不习惯,大龙妈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
“她每天至少要和我爸视频通话四次,基本都是抱怨,很累、很心烦,没有朋友,很郁闷。” 但是面对可爱的宝宝,老人家还是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
为了照顾母亲的情绪,也体谅老人的辛苦,还在产假中的大龙妻子承担了大部分带娃的工作和家务劳动,尽量减轻老人的负担。“老婆很快就要结束产假上班了,我们打算再请个育儿嫂来帮忙,每天能让我妈早晚各出去散步一次,每周去做一次按摩或美容放松放松,每个月让她回去和爸爸团聚一次。”
大龙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无数次看到母亲落寞的身影。
“我理解妈的无奈,也明白带娃应该更多是我们小两口的责任,可现实情况需要老人帮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让她开心起来。”
奶奶的“功劳”
小雪是一名新晋宝妈,宝宝半岁了,每天咿咿呀呀,调皮可爱。
小雪的婆婆来帮忙带娃。作为 奶奶,带娃很用心,干活没得挑。
可是有一点,让小雪心里一直酸溜溜的——老人家总是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的作用,甚至有时会说奶奶的作用比妈妈还大。
有时宝宝饿急了大哭,奶奶做鬼脸,不停地逗宝宝,宝宝便会暂时停止哭闹。这时奶奶就会说:“看宝宝多喜欢奶奶,只有奶奶来了才不哭,妈妈都不管用。”
给宝宝换尿不湿的时候,奶奶也会强调:“看奶奶尿不湿穿得多好, 比爸爸妈妈穿得都好。”
小雪也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吐槽:宝宝笑了,是奶奶的功劳,宝宝哭了,是妈妈的错。她感觉自己快要陷入抑郁的情绪里。
“我知道婆婆也许是无意的,可总这么说真的让人不太舒服。”小雪无奈地说。小雪还在努力适应,调整自己的情绪,也准备让老公跟婆婆谈一谈。“带娃确实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希望大家相互理解吧。”
采访手记:
都说老人就是老小孩,他们经历了风雨,开始走向人生的下半程。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难免失落,而给子女带娃,则是最好的被需要的机会。
其次,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大多会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被迁徙、被分居,这对他们来说, 是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在陌生的水泥森林里,很难建立新的社交圈,也找不到其他消遣方式,其中的酸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甜
“你比奶奶优秀!”
“请你把口罩戴好,自觉拿出手机扫码。”在北京南锣鼓巷,4岁的小可昕学着大人的话术提醒游客的样子,顿时逗乐了路人,有的游客还要跟这个戴着红袖标的小小“管理者”合一张影。
每当有人对小可昕多加注意,夸她可爱时,坐在旁边的可昕奶奶都很开心。
从哭闹的婴儿开始,可昕的奶奶就替她爸妈带她,看着可昕成长为现在这样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她感到很欣慰。
可昕的奶奶李女士,家住北京东城区,几年前开始投身“首都治安志愿者”的队伍中,然而因小可昕的出生,打乱了她的生活和这份志愿工作。一开始,李女士隔三差五地到通州区的儿子家帮忙照顾小可昕,而随着儿子和儿媳的工作越来越忙、出差愈发频繁,李女士干脆就住在了通州,全天候地替儿子儿媳带小可昕,不得不放弃了志愿工作。
“奔赴几十公里之外的郊区带娃,我和别人来城带娃没有区别,所有来城带娃的人所经历的一切我都经历了。”但是,她看着小可昕一点点成长,也收获了很多的感动。
李女士说,她年轻时喜欢唱歌,也喜欢和人交流、喜欢朗诵,是个能说会道的外向的人,她几乎每天都给小可昕讲故事,经常教她唱歌、读诗词。渐渐地,小可昕接受和领悟的能力让她很吃惊,她发现小可昕唱歌、读诗词、学大人讲道理的功夫都很溜,甚至比她自己年轻时还要能说会道。
“你比你奶奶年轻的时候优秀!”李女士经常对着小可昕这样说,她发自内心地感到,带孩子是一个逐渐变甜的过程。她对记者说,“现在小可昕长大了,她经常住在我这,我带着她一起在外面做志愿工作,这孩子很认真的样子,总是招人喜欢。每当周末她爸妈将她接回家的时候,我都感到很不舍。
“活到老学到老”
“来帮女儿带孩子,我也融入了一个新的社交圈。”齐女士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退休之后,她一度参加了郑州当地的老年舞蹈队,每天的生活充实又忙碌。几年前,女儿生娃后,她便来到了北京。
一开始,齐女士很不习惯:“像一个脚镣把我拴住了,走到哪都要带着一个小娃娃。”但随着孩子长大,会说的话渐渐变多,“姥姥辛苦了”“我最爱姥姥了”“姥姥做的饭太好吃了”这样赞美的话从不吝于表达。“真是一个贴心的小棉袄!”
每天带着外孙女出门散步,还结识了临近几个小区带娃的姥姥奶奶们,没事串个门,互相送一些老家人带来的特产,分享自己做的美食,别有一番乐趣。
外孙女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都会背一首诗,还会教全家人一起背。齐女士说:“有的诗我早都忘了,有的连听都没听过,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外孙女5岁的时候,她妈妈让她开始学钢琴,我就带着她去,坐在后边旁听。白天他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在家也试着弹弹钢琴,现在我都会弹好几首曲子了!”齐女士大笑着说,“谁能想到我老太太一把年纪了,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
采访手记:
看着孩子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老人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有的弥补了年轻的遗憾,有的收获了感动。在他们眼里,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一点一滴,都是他们收获的甜。
苦
姥姥的一天
6:30,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窗外的景色朦胧不清,像一幅水墨画,赵女士已经起床开始为上小学的外孙女做早餐。
自从去年退休后,她便来到女儿家继续“上班”,帮忙带7岁的外孙女和4岁的外孙。她的老伴老何还没退休,一个人留在城市另一边的家中。虽然50公里不算远,但北京的交通太糟糕,一个往返也许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在路上。
所以,隔一两个周末,老何就去接赵女士“下班”,回家休息。
年过半百,赵女士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还曾做过心脏的手术,伴有高血脂、腰痛的毛病,经不起带孩子的“折腾”和繁琐的家务。2个孩子制造的麻烦,可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辛苦。
早晨和家人分工把2个孩子送上学之后,她便到附近的市场去买好新鲜蔬菜水果,回家擦地、收拾房间。中午简单对付一口吃的,眯一小觉之后,又要马不停蹄地去接孩子们了。而在出门之前,她还要先准备好晚上的菜。“每天吃什么是最头疼的问题!”
外孙女的学校和外孙的幼儿园隔得比较远,她只能接上一个,再一起跑着去接下一个。
每周有2天,孩子晚上还要上网课。她先后接了2个孩子之后,就带着孩子往家跑,匆匆忙忙做饭,让孩子先吃完,坐到电脑前,她再等着女儿女婿下班回来一起吃饭。
晚上9:30,孩子们睡觉了,赵女士终于有时间追追电视剧、休息休息了,但她心里其实还在盘算着,第二天早上要做什么早餐?
而赵女士也时常在担心,城市的另一头独居的老何过得怎么样?他患有冠心病,平时也不太说话,“每天中午可以在食堂吃,晚上不知道他自己会吃点什么?”
又到周末,赵女士一方面心疼女儿女婿带两个孩子太累,想留下帮忙,一方面,又想回自己家看看老何怎么样,给他做点好吃的。
而老何呢?他只说:“我就想让你回来歇歇,轻松轻松。”
和孙子一起“奋斗”
李婆婆已经来北京帮儿子带娃4年了。
她的老伴大部分时间留在老家。不是他不想来,实在是房子太小,儿子还经常出差,他觉得自己一个老头,住在那实在是不方便。
李婆婆和儿子、儿媳、2个孙子,住在海淀区一套60平方米的“老破小”学区房,装修时,勉强改成了小三居,为孩子留出了一间小小的书房。
孩子曾经问:“咱家为什么这么小啊?”孩子妈妈回答:“咱们是来学习奋斗的,不是来享福的。”李婆婆也深以为然。儿子儿媳都是农村出身,考到北京的大学,又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拿到了不错的职位。她特别为优秀的儿子和儿媳感到自豪。
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很忙,李婆婆包下了全家的家务活。孩子每天放学都有兴趣班,有时还连着在不同的地方上两节课,李婆婆打印了时间表,随时带在身上。
半年前,李婆婆患了多年的腿部静脉曲张开始变得严重,双腿水肿,走路时有疼痛感,晚上有时疼得睡不着觉。但她怕给儿子添麻烦,一直忍着。直到十一假期前,儿媳硬是拉她去医院检查,做了微创手术,休养了快1个月,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儿。
采访手记:
退休后,他们本可以去往山川湖海,却因为对子女的责任感而囿于厨房与爱。
似乎所有的老人都一样,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孙辈,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是一味地付出、 付出、付出。他们有太多的不容易, 但却从来绝口不提。
辣
“绑腿事件”引发的冲击波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绑腿,这对孩子的发育不好!我早就说过了,你为什么不听!”听着女儿的指责,蔡苏颜一个人抹起了眼泪来。
“一方面担心女儿产后恢复不好,另一方面心疼给月嫂的钱太多。” 眼看着女儿的预产期日益临近,今年11月份初,55岁的蔡苏颜“瞒着” 老伴,一个人从山东高唐跑来北京帮女儿带娃。
母乳要用吸奶器吸出来,放在冰箱里冷藏;买菜在网上预订,再去小区门口排队领取;孩子吃奶的时间要固定,而且不能给太多限量......初来乍到,对于蔡苏颜来讲是很不适应的。
蔡苏颜很清楚自己的现状:一把年纪了,从农村来,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是想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把女儿照顾好。
蔡苏颜从没想过要来照顾孩子。她的老伴也一直反对她来北京给女儿带娃。原因有二:一是城市里讲究多,怕她带不好,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照顾孩子的事应该是女儿公婆的事儿。
没想到,蔡苏颜的老伴担心的事儿还是应验了。
孩子刚满月,每天晚上和蔡苏颜一起睡。她看孩子睡觉时,腿经踢来踢去,睡不踏实,于是就将孩子的腿用棉布包裹起来,再用红绳缠绕上。这样一来,果真奏效了,不但孩子睡觉老实了,蔡苏颜的睡眠也有了保障。
其实,不能绑腿是女儿早就“三令五申”禁止过的,蔡苏颜知道这样做不对。所以,白天她不给孩子绑腿,晚上睡觉的时候才绑上。
一天晚上,孩子不知为什么醒了大哭起来。由于白天带娃很辛苦,一旁的蔡苏颜睡得很沉,没有听见。隔壁房间的女儿听见哭声后,小跑着过来,发现孩子竟然被绑着腿,忍不住对母亲说出了开头那几句埋怨的话,把孩子抱走了。
此事虽然过去了几天,“绑腿事件”也早已平息,对蔡苏颜来讲,心里还是挺愧疚的,每每提起来,脸上还是火辣辣的。
都是“厨艺”惹的祸
“看看人家的大小子,不但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北京工作,还娶了北京的媳妇,这不人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
每当邻里议论起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时,59岁的沈阳退休教师李桂英都笑得合不拢嘴。得知大孙子要让保姆照顾,她思来想去还是不放心,于是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到了北京,正式“接手”了。
天气渐冷,李桂英怕把孙子冻着,总要给孙子多穿衣服、多包几层被,可儿媳说孩子的体温比大人高,不能穿太多,不然会得“捂热综合症”;儿媳还在坐月子,李桂英每天坚持煲汤,鸡汤、猪蹄汤、排骨汤,上面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儿子说这样的汤并没有什么营养,还会增加乳腺炎的风险;她觉得尿不湿又贵又不舒服,坚持给孩子用传统的尿布,结果每天晚上要起来换好几次尿布,累得苦不堪言,宝宝还得了红屁股。
李桂英感叹:“不一样了,真是不一样了,我跟不上时代了!”
李桂英有一手好厨艺,她给全家安排了一xin星期都不重样的菜谱,荤素搭配得非常合理。但是,她改不掉自己东北人“口重”的习惯,多放油、多放盐,吃着更香!
一日三餐,李桂英变着花样地做。看着自己做的饭菜被儿子和儿媳吃得精光,自豪感油然而生。
然而这一切,被一次“突然袭击”给破坏了。这天,儿媳的母亲来看孩子,李桂英特意多做了几个菜,可儿媳妇刚动筷,就被亲家母一声呵斥拦住了。
“产妇在修复期要少吃盐,否则不但对你的身体不好,对宝宝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亲家母的一番话,让本来和顺的气氛蒙上了几番“阴冷”。
看着精心准备的一桌子饭菜没动几口,李桂英不免失落起来。
送走亲家母之后,李桂英忙给自己医院的同学打了个电话。从同学那了解到,在坐月子时吃太多盐的话,可能会让产妇的血压升高,盐分还会进入到乳汁中,影响宝宝的健康。婴儿在一岁前是不能吃盐的,因为小宝宝的肾功能太弱,吃盐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产妇们应该吃得清淡些。
恍然大悟的李桂英戴上老花镜,连夜将菜谱做了调整。
采访手记:
有时,父母用过去的“老套”思维方式来带“新时代的娃”,有时,也会因为父母太想付出自己的爱,导致“费力不讨好”。当得知自己一直坚持的事情弄错了以后,父母脸上总是火辣辣的,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
父母出于爱,好心办了“坏事”,让人在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不禁让人细细品味父母亲对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真心关爱。这种关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不计回报的。
后记
来城市帮助子女带娃的“老漂族”们,原本该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却又被第三代紧紧“套牢”。他们一方面承担着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一方面也享受着陪伴孙辈成长的天伦之乐。这样的“甜蜜的烦恼”,几乎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
生活就是多味瓶,只要你细细品,慢慢尝,自然会感受到许多酸,甜,苦,辣。因为有了这些酸甜苦辣,生活也更有滋有味。
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多给老人一些笑容和体谅,不仅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也给“老漂族”们一个“完整的晚年”。
看了我们的文章,关于来城带娃这一社会现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踊跃liu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分享您的故事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