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作者:胡洪谦(天天开心)

(一)

美国人约瑟夫.洛克,是一位探险家。他从1924年到1935年,在我国云南的西北部,进行了长达11年的探险。并且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陆续发表在云南探险的文章和照片,介绍云南西北部的雪山、高原以及民族风情。

这些文章和照片,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极大的兴趣。他根据这些文章和照片,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并且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了一个梦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

在小说的第二章的末尾,作者是这样记叙的:

(在一架严重损坏的小型飞机的机舱里)

“终于,这人(飞行员)挣开了眼睛,并开口断断续续地讲话了。四位乘客围住他,俯身傾听他在说些什么。只有康维(小说主人公)偶尔回答几个字。不一会,那人愈加虚弱,说话越发困难,终于死去了。这时,大概是早上9点钟。”

康维(对三位乘客)说:“只知道咱们现在在西藏的边缘地带”

“……他没有说明白,他带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但他好像认识这里。”

“……他说,这里附近有一座喇嘛寺。沿着这条峡谷,能够到达那里,就会找到吃的和住处了。”

“他叫那个地方:香格里拉”

……

这是在人类社会的书籍中,第一次出现“香格里拉”这个词语。时间是1933年。从这一年开始,《消失的地平线》在欧洲畅销。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二)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作者用了许多美好的文字,来描写“香格里拉”:

“地处西藏的边缘地带”,  是一处“孤立的莽荒之地”,有“深达两千米的峡谷”“绵延几百里的旷野上,杳无人迹”。有“一座光彩炫目,让人热血澎湃的山峰,当地人称之为兰月亮的卡拉卡尔山”。

“有白色的金字塔和金碧辉煌的喇嘛寺,有一片色彩绚丽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

有“适度节俭,适度贞洁,适度老实”的人民。

这里“辉煌绚丽,静谧安详。有一片闪闪浮动的美景”。

这里“旺盛而密集地生长着丰富多样的农作物,还种植一种很好的烟叶。出产的食品和酒茶大都很可口”。

“居民汉藏杂处,两种文化和谐相融。除了喇嘛寺外,峡谷深处,还各有一个道观和儒家的祠堂”。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三)

1937年,美国好来坞投资250万美元,拍摄同名电影《消失的地平线》。拍摄完成后,轰动全球。连续三年打破票房纪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

1938年,电影《消失的地平线》获奥斯卡金像奖。

1940年,电影《消失的地平线》引进中国,在上海放映,更名为《桃花源艳迹》。

此后,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传遍全球:

听说你很遥远,

在那失去的地平线,

天边是纯洁的雪山,

草原是花朵的天堂。

老阿爸的皱纹里藏着世外桃源,

牧马人的歌声里流淌着天籁之音。

啊,香格里拉,

啊,美丽的香格里拉。

你是圣灵眷恋的地方,

你每一寸土地写满了深深的虔诚。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四)

善良的藏族同胞深信,有一个神话中的香格里拉。

她在横断山脉深处的一个隐秘的地方。那里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山峰耸立,憾人心魄。众多的高山湖泊散落在山峰与森林之间。清澈的湖水,吮吸了天地灵气和日月的精华,她是那么灵动,那么洁净。

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远远看去,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中,在翡翠一般的绿树之间,是那开着鲜花的草原和成千上万的牛羊。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那里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与外界交通。假如,有人因为迷路,而走进了香格里拉,之后,而又想返回人世。那他十有八九,将会在崇山峻岭中死去。即使活着出来,也会在一场大病之后,而失去记忆。(如同《消失的地平线》的主人公康维)。至于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善良的藏族同胞深信,香格里拉没有被俗世污染,那里是人间的乐土。是心灵的避难所。

在那里,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区。居民们信仰佛、儒、道。居民长寿,大多数超过百岁,且像青年模样。最高领袖喇嘛有250岁。然而,离开了香格里拉,人们便会失去年青。至于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严格地说,香格里拉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地方。等同于《圣经》中的“伊甸园”,等同于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

如今,每年大约有50多万的海外游客,不远千里万里,来到我国云南省的西北部,来到路的尽头,来到云的深处,流连忘返,寻觅神圣的梦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

…………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作者:胡洪谦(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