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澳核电探奇之旅

       


澳,深也,海边弯曲可以停船之处;三,生万物也,多次或多数;三澳,意指有多处弯曲的海湾小渔村落。三澳之名,于人本就充满奥秘之感,而这里由于“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厂”的落户,倍添了神奇之处,更激发了人们的探奇之旅。处暑是日,天青日朗,惠风和畅。温州浙大校友会苍南联谊会便开启了一场“核电探奇”之旅,来自温州各地浙大校友100余人,在蓝德超会长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浙江三澳核电绿能小镇建设工地,参观了核电站展厅和核电站工地,感受“山海融核”的神奇魅力。






在绿能小镇建设现场,校友们详细了解绿能小镇整体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进展、“一镇两区(小镇发展区和核电主厂区)”发展布局、地理区域优势、发展前景等,并就如何加快绿能小镇建设、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在三澳核电展厅校友们深入了解三澳核电项目的总体概况和相关历程,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具体举措和成效,在三澳核电观景平台,校友们远距离观看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核电站工地,欣赏了三澳滨海山青云白天蓝水碧诗画般的风景。






中广核浙江苍南三澳核电厂总规划658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约1600亿,拟2023年前建成一期工程。按照“一核两区"发展布局,”一核”是以核产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两区”指东区的绿能产业区与西区的产业拓展区。绿能产业区用地规模3200多亩,总投资约1200亿元规划建设6台百万干瓦级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待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供电量约525亿干瓦时,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产业拓展区总规划面积600多亩,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是全国第一座“以核能为主导”、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建成后可容纳约2万人居住,创造绿色GDP200多亿元,对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校友们深深赞叹其神奇:核电规划者的目光之远,胸怀之广;核电建设项目之巨,工程之大;三澳村民奉献情怀之深,核电建设者干劲之足。






在参观中,我们得知浙大能源学院和三澳核电厂有着深厚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浙大能源学院刚毕业的一批年轻的学子,正融入在核电事业的建设。三澳,正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青春绽放的花园,生命最温暖的家。为此校友们倍加自豪和温情,并就如何加快绿能小镇建设,加大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探索,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提出诸多宝贵意见。






一座绿能小镇,一段融核征程。三澳,一座拥有无限改革勇气的梦想小镇,正努力实现华丽转身,从昔日的荒凉小渔村成为新时期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的绿色小镇样板,在创新中迎接美好未来。今天的苍南人正在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这片海湾和小渔村构成的浪漫而神奇的土地上再建出一座绿色新城,重铸一段传奇。三澳,一如一幅巨大的画像,在苍南这片美丽而富有意境的土地上,书写新梦想,奔向新生活,奔向新时代,书写一篇篇新的诗篇,锻造一个个新的传奇。







而后,校友们有驱车前往霞关,闲游老街。霞关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明清为卫戍要地。乾隆《平阳县志·防御志·兵制》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曾派兵驻守,故冠之“镇”字。下关相对于南关(岛)、北关(岛)而言,下即为方位词,因镇守浙江沿海最南端的一个关隘重地,故名“镇下关”。清时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温州、福宁(府治今福建霞浦,辖地为今宁德地区)两府总台率部于此会哨,旌旗蔽日,金鼓喧天,自此成为当地军民的爱国节日。相传清康熙年间,驻扎于此的水兵清晨时看到旭日东升,光照云海,红霞满天,五彩缤纷,清澈的海水映得一片通红,蔚为壮观,美其名为“霞光”。民国初“霞光”“下关”与“霞关”以地方方言谐音,此后在使用过程中得以演变,雅化为“霞关”,现通称为“霞关”。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立霞关镇,清代诗人范鸿书历游镇下关,赋诗《泊舟镇下关》:“村落分闽越,孤舟此暂稽。天围东海小,潮涌北关低。归思催鸿雁,浮踪感鸊鹈。榜人何处去,月满大江西。”详细描述了镇下关的地理、环境、天然良港及作者深深的情感抒怀。










游赏霞关凤冠老街,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那座写有“1369年老街”字样富有民国风味的门台。1369年即是洪武二年,即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登基的第一个年号,可见这条老街已有650多年历史了。从金沙码头拾级而上,凤冠老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行在满是青石板的巷子,街巷两旁都是古街亭,古民居,名人旧居,古商号。这里有一家“台湾商行”吸引了我的注意,据载民国三十四年至1949年,霞关共有对台贸易商号 40家,由于生意红火、商贸云集,因此霞关有“小台湾”“小香港”“小上海”之称。遥想当年霞关港口,过往的船只陆续不断,桅杆林立,人声鼎沸,颇有“门泊东吴万里船”之盛景。在古民居前,老人在自家门口怡然闲坐,母鸡在悠然觅食,黄狗呆然张望,静谧而安详。重温这条“被时间湮没的老街”,仿佛穿行在时空的隧道,有种恍然隔世之感。







凤冠老街,有一座古街亭,名曰“凤冠亭”,是这条老街的标志性建筑,重建于1982年。它位于一块巨石之上,巨石历经亿万年的风吹日晒,形似凤髻头,凤冠头下就是海,左拥玉沙滩,右抱金沙滩。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巡视着东海渔场的深处。古语云: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亭下凤髻头,是老街的风水宝地,滋源着霞关的繁华与昌盛,高贵的凤冠让蚊子、苍蝇不敢靠近老街,颇有一点传奇。然最为传奇的应是老街上的“林竞故居”了,颇喜文史的我,脚步被故居的一物一件所吸引,心灵被林竞的风范所敬慕。林竞(1894-1962),被称为民国时期西北拓荒第一人,霞关人,名维瑞,字烈敷,毕业于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民国时期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浙江省参议会秘书长。著作有《西北丛编》《新疆纪略》《西北旅行记》《中国必能复兴》等。一生力倡“和平救国”“ 开发西北”之主张,被称为“西北拓荒者”。数学家苏步青赠诗云:“筹边举世仰君游,匹马曾经地尽头。远志一身都是胆,壮怀双鬓不知秋。重逢湖上河清日,新系镇南关下舟。倘许他年闲岁月,相从雁荡可消忧。”解放战争迅猛发展,林竞深知国民党大势已去,意欲归心佛门。1949年3月底,对人说:“全国各地我都走过,就是台湾未去。朋友冷遇邀我一游。”遂去台湾。解放初,他的家属经人协助,去香港转台湾与他团聚。最后卒于台湾,年70。对于他的光辉一生,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赠的匾额“千秋是式”,当年国民党元老林森专门为他题赠的匾额“长林胄远”,就是最好的评价和褒赞。










这次去霞关老街,我自己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就是去看看陈闻女士在老街凤冠东巷6号的自己的百年祖屋,集资70多万装修而成的一个富有诗意书店的“半书房·在山腰”。巧的是,我刚刚到了半山腰处,就遇见陈闻女士,我告诉她我们今天的温州浙大校友会要到她半书房参观,她也告诉我,她现在正要下山去接一批远道而来的书友到半书房坐坐,看来“半书房·在山腰”不仅是村里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小镇青年读书会所,更是霞关的一座文化新地标,阅读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据她自己在《霞关,有了半书房》一文中介绍,这座半书房是为他的父亲陈建义老先生专门而建的。陈父是霞关当地名中医,行医一生,很受到邻里尊重,陈父年轻时酷爱流连图书馆,倾心古音韵学,喜用闽南语吟诵苏东坡诗文,他认为最美满的人生莫过于出任一家图书馆的馆长,在人生暮年之际,终于如愿以偿上任,其可谓功德圆满,孩子们孝心满满。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在山脉起伏和缓的滨海小镇里,“半书房·在山腰”引领着小镇青年读书,延续着生活理想,致敬着青年精神,一路逐光暖行,追寻着诗和远方。







三澳核电,山海融核的绿能小镇;霞关老街,灵魂回归天真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温州浙大校友们,都经历了一段诗情的时光探奇之旅。





是为记,公元二零二零年八月二十三日。

(文图:薛思雪 颜一志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澳核电探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