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hash)——【C++实现】

本章gitee代码仓库:Hash

文章目录

    • 1. 哈希概念
    • 2. 哈希冲突
    • 3. 哈希函数
      • 3.1 哈希函数设计原则
      • 3.2 常见哈希函数
    • 4. 哈希冲突解决方案
      • 4.1 闭散列——开放定址法
        • 4.11 负载因子
        • 4.12 字符串哈希算法
        • 4.13 代码实现
      • 4.2 开散列——哈希桶
        • 4.21 代码实现

1. 哈希概念

我们对元素进行搜索有几种方式:

  1. 暴力查找,直接遍历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

    哈希(hash)——【C++实现】_第1张图片

  2. 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logN)

    但二分查找有2个弊端:

    • 必须为有序
    • 增删查改不方便

    这两个弊端导致二分查找只是一个理想的查找方式,并不是很现实

    哈希(hash)——【C++实现】_第2张图片

  3. 平衡搜索树,增删查改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总体性能都很不错

    哈希(hash)——【C++实现】_第3张图片

这些结构中的元素关键码和存储位置都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有一种方法名为哈希(也叫散列),它提供了一种与这些完全不同的存储和查找方式,即将存储的值和存储的位置建立出一个对应的函数关系。

有一种排序名为计数排序,将不同的值映射到对应的位置,这本质上就是哈希

不了解的可以看下这篇文章——非比较排序——计数排序

我们的通讯录,按照名字的首字母进行分类,本质也是哈希

哈希(hash)——【C++实现】_第4张图片

以数组{1,8,6,3}为例,假设hashi = key % 6 ,那则有如下对应关系

哈希(hash)——【C++实现】_第5张图片

这样就能通过取模直接定位到该元素的位置

但是如果进行插入元素,例如插入22%6=2,这就会导致和8的位置一样

2. 哈希冲突

不同的关键字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出了相同的地址,值和位置出现了多对一的关系,这种线性称之为哈希冲突(哈希碰撞)。

解决方案:

  1. 选择合理的哈希函数
  2. 拟定冲突方案

3. 哈希函数

出现哈希碰撞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哈希函数设计的不合理

3.1 哈希函数设计原则

  • 哈希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包括需要存储的全部关键码,而如果散列表允许有m个地址时,其值域必须是[0,m-1]之间
  • 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地址能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中
  • 哈希函数较为简单,能在较短时间内计算出结构

3.2 常见哈希函数

  1. 直接定址法(值的范围集中)

    取某个线性函数作为散列的地址:Hash(key) = A*key + B

  2. 除留余数法(值的范围分散)

    设散列表中允许的地址数为m,取一个不大于m,但最接近或者等于m质数p作为除数

    按照哈希函数:Hash(key) = key% p(p<=m),将关键码转换成哈希地址

4. 哈希冲突解决方案

4.1 闭散列——开放定址法

如果当前位置被占用,按照规则找到下一个位置(占用其他元素的位置)

哈希(hash)——【C++实现】_第6张图片

我们删除元素通常都不是直接删除,而采用覆盖的方式,而这里无法很好的覆盖

例如我们删除元素1,如果挪动后面的数据,这就导致映射关系全部乱了,如果不直接覆盖,那么之后又元素插入进来的时候,1这个位置还是有元素的,无法插入

所有这里采用状态的方式进行标记:

  • 存在——EXIST
  • 空——EMPTY
  • 删除——DELETE

4.11 负载因子

哈希表定义了一个载荷因子α = 填入表中元素个数 / 哈希表的长度,这个是表示哈希表装满长度的标志因子

如果负载因子设计的大,那么哈希冲突的概率就越大(空间利用率高)

如果负载因子设计的小,那么哈希冲突的概率就越小(空间利用率低)

对于开放定址法,经过测算,负载因子应该控制在0.7 ~ 0.8,下面代码实现采用0.7

4.12 字符串哈希算法

面对字符串的哈希函数,我们采用BKDRHash函数

有兴趣可查看此篇文章——各种字符串Hash函数

4.13 代码实现

template<class K>
struct DefaultHashFunc
{
	size_t operator()(const K& key)
	{
		return (size_t)key;
	}
};
//模板特化
template<>
struct DefaultHashFunc<string>
{
	size_t operator()(const string& str)
	{
		//BKDR hash
		size_t hash = 0;
		for (auto ch : str)
		{
			hash *= 131;
			hash += ch;
		}
		return (size_t)str[0];
	}
};


//开放定址法
namespace open_address
{
	enum STATE
	{
		EXIST,
		EMPTY,
		DELETE
	};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struct HashDate
	{
		pair<K, V> _kv;
		STATE _state = EMPTY;
	};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class HashFunc = DefaultHashFunc<K>>
	class HashTable
	{
	public:
		HashTable()
		{
			_table.resize(10);	//预先开好10个空间
		}

		bool Insert(const pair<K, V>& kv)
		{

			if (Find(kv.first))
				return false;

			//扩容
			if (_n * 10 / _table.size() >= 7)	//设负载因子为0.7
			{
				size_t newSize = _table.size() * 2;
				//扩容之后关系改变,需要重新映射
				HashTable<K, V> newHT;
				newHT._table.resize(newSize);

				//旧表数据插入到新标
				for (size_t i = 0; i < _table.size(); i++)
				{
					if (_table[i]._state == EXIST)
					{
						newHT.Insert(_table[i]._kv);
					}
				}
				//新标和旧表交换
				_table.swap(newHT._table);
			}

			//不能取模capacity,虽然空间有,但访问还是要看size的大小,不然会发生越界
			HashFunc hf;
			size_t hashi = hf(kv.first) % _table.size();
			while (_table[hashi]._state == EXIST)
			{
				//线性探测
				hashi++;
				hashi %= _table.size();
			}
			_table[hashi]._kv = kv;
			_table[hashi]._state = EXIST;
			++_n;
			return true;
		}

		HashDate<const K, V>* Find(const K& key)
		{
			HashFunc hf;
			size_t hashi = hf(key) % _table.size();
			while (_table[hashi]._state != EMPTY)
			{
				if (_table[hashi]._state == EXIST && _table[hashi]._kv.first == key)
				{
					return (HashDate<const K, V>*) & _table[hashi];
				}
				++hashi;
				hashi %= _table.size();
			}
			return nullptr;
		}

		bool Erase(const K& key)
		{
			HashDate<const K, V>* ret = Find(key);
			if (ret)
			{
				ret->_state = DELETE;
				--_n;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private:
		vector<HashDate<K, V>> _table;	//哈希表
		size_t _n = 0;	//有效元素个数
	};
}

线性探测会导致一片拥堵,为此还有一种方法为二次探测

例如线性探测是:

hashi = key % n;
//如果有值了 i>=0
hashi+=i;

而二次探测则是:

hashi = key % n;
//如果有值 i>=0
hashi + i^2;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拥堵

4.2 开散列——哈希桶

开放定址法的缺陷就是冲突会相互影响。而哈希桶的做法是,设置一个指针数组,如果发现冲突,则内部消化

哈希(hash)——【C++实现】_第7张图片

这里桶的结构其实就是链式结构,对每个桶的管理就相当于对于链表的管理,下面的代码采用的是单链表

这里也是需要进行扩容,如果不扩容,就会导致在某种情况下,桶越来越长,这样查找数据就变成了对链表数据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所以还是需要进行扩容。

这里的负载因子可以适当放大一点,一般负载因子控制在1,平均下来每个桶都有数据

4.21 代码实现

这里的桶因为是自定义的链式结构,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写拷贝构造和析构函数

//哈希桶
namespace hash_bucket
{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struct HashNode
	{
		pair<K, V> _kv;
		HashNode<K,V>* _next;

		HashNode(const pair<K, V>& kv)
			:_kv(kv)
			,_next(nullptr)
		{}
	};
	
	template<class K,class V,class HashFunc = DefaultHashFunc<K>>
	class HashTable
	{
		typedef HashNode<K, V> Node;

	public:
		HashTable()
		{
			_table.resize(10, nullptr);
		}

		~HashTable()
		{
			for (size_t i = 0; i <_table.size(); i++)
			{
				Node* cur = _table[i];
				while (cur)
				{
					Node* next = cur->_next;
					delete cur;
					cur = next;
				}
				_table[i] = nullptr;
			}
		}
		//拷贝构造
		HashTable(const HashTable& ht)
		{
			_table.resize(ht._table.size(), nullptr);
			HashFunc hf;
			for (size_t i = 0; i < ht._table.size(); i++)
			{
				Node* cur = ht._table[i];
				while (cur)
				{
					Node* newNode = new Node(cur->_kv);
					size_t hashi = hf(cur->_kv.first) % ht._table.size();

					//头插
					newNode->_next = _table[hashi];
					_table[hashi] = newNode;

					cur = cur->_next;
				}
			}
			_n = ht._n;
		}

		void Print()
		{
			for (size_t i = 0; i < _table.size(); i++)
			{
				printf("[%d]->", (int)i);
				Node* cur = _table[i];
				while (cur)
				{
					cout << cur->_kv.first << "->";
					cur = cur->_next;
				}
				cout << "NULL" << endl;
			}
			cout << endl;
		}

		bool Insert(const pair<K, V>& kv)
		{
			if (Find(kv.first))
				return false;

			HashFunc hf;
			//扩容 -- 扩容的时候会稍微慢一点 ---^(扩容)-----^(扩容)----------^(扩容)-----.....
			//这里的扩容不能和开放定址法一样采用将旧表元素重新插入新表
			//因为这里涉及到开节点,新表开新节点,旧表释放旧节点,浪费
			if (_n == _table.size())
			{
				size_t newSize = _table.size() * 2;
				vector<Node*> newTable;
				newTable.resize(newSize,nullptr);

				//遍历旧表,将节点牵过来
				for (size_t i = 0; i < _table.size(); i++)
				{
					Node* cur = _table[i];
					while (cur)
					{
						Node* next = cur->_next;
						//头插到新表
						size_t newHashi = hf(cur->_kv.first) % newSize;
						cur->_next = newTable[newHashi];
						newTable[newHashi] = cur;

						cur = next;
					}
					_table[i] = nullptr;
				}
				_table.swap(newTable);
			}

			size_t hashi = hf(kv.first) % _table.size();
			//头插
			Node* newNode = new Node(kv);
			newNode->_next = _table[hashi];
			_table[hashi] = newNode;

			++_n;
			return true;
		}

		Node* Find(const K& key)
		{
			HashFunc hf;
			size_t hashi = hf(key) % _table.size();
			Node* cur = _table[hashi];
			while (cur)
			{
				if (cur->_kv.first == key)
				{
					return cur;
				}
				cur = cur->_next;
			}
			return nullptr;
		}

		bool Erase(const K& key)
		{
			HashFunc hf;
			size_t hashi = hf(key) % _table.size();
			Node* prev = nullptr;
			Node* cur = _table[hashi];
			while (cur)
			{
				if (cur->_kv.first == key)
				{
					//头删
					if (prev == nullptr)
					{
						_table[hashi] = cur->_next;
					}
					else
					{
						prev->_next = cur->_next;
					}

					delete cur;
					return true;
				}
				prev = cur;
				cur = cur->_next;
			}
			return false;
		}


	private:
		vector<Node*> _table;	//指针数组
		size_t _n = 0;	//有效元素
	};
}

本次参考了《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此书

那么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咯,我们下期再见,如果还有下期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数据结构,C++,哈希算法,c++,算法,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