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虽好,也不要贪杯哦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心灵鸡汤式的文章错在哪?”,最高票的回答是“没给勺子”,吾 深以为然。

  鸡汤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看似有道理的解释背后不仅仅缺乏逻辑,而且多数不仅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且连个指引方向也没有。下面就来看一段“鸡汤女神”于丹与一名大学生的对话。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乍看这段对话,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稍微动点脑筋,就会发现狗屁不通,偷换概念、模糊关键点。这位大学生现在的问题很具有这个年龄段的代表性:刚毕业,收入不高,对于自己这样的坚持北漂是否值得产生疑问。他这个问题的指向是“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否值得以及是否需要做出改变”,他希望得到的答案是这种坚持的得与失。

而于丹的回答呢,告诉他自己现在拥有什么,难道不应该珍惜和感到幸福吗?于阿姨,您这是逗我呐?我女朋友也好,工作也好,朋友也好,那都是我在过去得到,当下拥有的。我问您的是我现在该怎么做以及这么做会对以后产生什么影响。而不是让您再来强调一遍,您没回答人家的问题直接说自己不知道就算了,这么回答不但不会收到任何实际效果,还会延迟这名大学生做出改变的时机。至于这位大学生所说的感到挺高兴的

,相信我,那不会持续多久的。

而且很不好的是,心灵鸡汤具有较大的上瘾性。当这次鸡汤的效果退去后,要想再次激起这种感觉,需要摄入更大剂量的鸡汤。久而久之会提高一个人产生感动、温馨感的阀值,透支一个人的激情,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耐汤性”。

  上面那种类型的鸡汤伤害还不是最大的,在我看来,那种励志型鸡汤伤害性更大。常见的事例人物一般国外有: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爱迪生、美国总统以及最近几年火起来的扎克伯格、乔老爷子等;国内的则有:马云、李彦宏、那几位知名媒体人、主持人、作家(原谅我不说名字)和xx的上司。每一次的鸡汤主题无外乎是坚持、努力、勤奋、专注细节、大胆冒险、勇敢面对等等。通常最后会把成功与否与自己这次的主题建立很强的联系,达到简化成功条件的目的。搞笑的是,同样的一个例子有时会被套上不同的主题,还都说的那么有道理。

  这种文章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简化成功的因素,而且还类似于将一辆赛车的油门加到最大,让引擎达到最大功率后却不告诉你具体往哪儿行驶。据由着发动机这么轰鸣着,直到把燃料耗尽,引擎受到伤害。对了,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向前行驶,据我所知,正常人把脸正面朝向的方向称为“前方”。而只要转个脸,此前就非彼前了。轻易相信这种鸡汤文,真是对努力和时间的一种浪费。

 在人们逐渐对传统的心灵鸡汤文产生厌倦,“耐汤性”提高后,一种全新的鸡汤品种诞生了。这类文章一改以往温馨的行文方式,改而直接有力的指出你的缺点,说明这么做的危害,最后呼吁做出改变,文字犀利且直指要害。比如在人人网、QQ空间中大行其道的诸如“警告你夜间玩手机有多么伤害眼睛”“不吃早饭会对今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而且还喜欢把父母、朋友等牵扯进来,说些“你不奋斗就对不起父母”之类的话。读完后让你幡然悔悟,下决心痛改前非。但实际效果嘛!你们猜一猜。

  心灵鸡汤诞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必然的,但这不代表就要过于认同它。总而言之,“鸡汤虽好,也不要贪杯哦”

2014-08-05

你可能感兴趣的:(鸡汤虽好,也不要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