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学习》学习笔记

从“我遇到的人不够好”的故事,慢慢转到“两个各自有缺陷的人,怎么共同面对关系难题”。

亲密关系的经营,是自我发展的延伸,围绕“关系”和“处理”两个核心展开。

第一章,了解亲密关系背后的动力和阻碍,帮你做好进入亲密关系的心理准备。

亲密关系既是对自我的限制,也是对自我的拓展。亲密关系能够让人长出新的自我,能够让人获得一种新的眼光,能够让人获得归属感。

亲密关系的动力:爱与怕。作为爱的基础,依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其次,这种强烈的情感纽带是通过对彼此的“看见”和“回应”来建立的。最后,这种依恋关系是唯一的。幼儿与母亲分离时的情绪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

“怕”所主导的亲密关系:融合、隔离、物化、暧昧。

融合,追求过度一致。主动融合,表现为控制。被动融合,表现为讨好和服从。融合与亲密不同,亲密关系想象成两个人共建一所房子。

隔离,假性亲密关系。如果你对自己诚实,感觉又是最逃不开的东西。隔离会带来过度理性。

物化,通过把人当物品看待,把对物品的占有欲当作爱,以此获得一种对关系的控制感。物化的本质是有用。我们关心他有没有用,但更关心和他在一起时我们的感受如何。物化的表现形式:物质化,颜值和性,陪伴。

暧昧,用表面的、肤浅的关系代替真正的亲密关系。

带着怕,走向真正成熟的亲密关系,有三个原则:

视人为人。

在真实的关系中学习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是两个人进入一段关系后,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的能力,而两个人的关系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化。爱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现成品,它需要学习,爱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来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你需要面对和接纳对方与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也需要放下那些理想化的东西,去看看眼前这个真实的人。

创造新经验。对亲密关系的经验来说,最特别的地方是你得学习依靠别人,这与人类保护自己的本能相悖。所有冒险故事都可能会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借由战胜这些危险获得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章,理解亲密关系背后的语言,学会与伴侣有效沟通。

关系的两个层次:事实事件与关系事件。关系的沟通就是关于后者的沟通。

关系模式是亲密关系的“人格”。关系模式很容易变成持续的习惯。积极的关系模式是积极对称和有效互补的。

打破无效循环的五个原则:不给对方贴标签,放弃自我辩解,从我开始改变(配合与循环),看见对方微小的改变,改变处理事情的模式(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何避免消极的沟通模式?

争吵:试着说出自己的需要,认真倾听对方,如此才能走出相互指责与争吵的恶性循环;“有效”吵架的特点:第一,说出真正的需要、委屈和感受,而不是围绕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绕圈子;第二,吵架的时候,能够倾听和回应对方的需要和委屈,而不是不停地为自己辩护,两个人自说自话;第三,有效的吵架,总是一边争吵,一边修复。

追逃:最常见的形式是回避和沉默,逃的本质就是通过回避对关系的讨论来回避情感的矛盾。解决关系的难题,需要两个人承担起沟通的责任。

冷战:本质都是双方不再产生情感的联结。回避式交往。如何走出冷战模式?找个不受打扰的空间,彼此说出内心的委屈。

如何形成积极的关系模式?

增强情感联结的三个方法: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分享自己的脆弱;看到对方的脆弱,并接纳这种脆弱。

做一场深度沟通。被包装成指责的需要和回应指责的自我辩护,就是这对夫妻的沟通模式。这样的沟通模式,把沟通变成了辩论会。在这场辩论会里,那些最初的需要反而被忽视。

第三章,如何打造与伴侣的关系空间,在亲密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所谓关系的空间,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双方感受到自由度和束缚感。

①处理差异,接受“你跟我想的不一样”。

有些人渴望通过亲密关系,把伴侣有而我没有的部分,吸收扩展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时,我们是带着理想化来看待这些差异的。这些差异寄托了我们克服缺陷、超越自我的希望。

可是慢慢地,随着摩擦的增多,这些曾经吸引人的优点却变成让人讨厌的缺点。自信会变成虚荣 外向会变成鲁莽,谨慎会变成胆小,冷静会变成冷漠和不解风情……

对差异的排斥背后,是人不愿意改变的固执己见。

差异是互补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完全不肯妥协呢?第一个原因是,亲密关系双方把差异看作对自我的威胁。第二原因是,亲密关系双方把差异视为不支持。

要更好地处理差异,需要我们把“有差异”和“是否支持”分开。学会欣赏那些虽然跟我们想法不同,但仍选择支持我们的伴侣,并把这种支持视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关系。

如何处理差异?两个处理原则:

理解和接受差异,并寻找差异背后的一致性。他们既不会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固执地坚持,而是找出一个两个都能接受的办法来推进这件事。

用商量的方式对话。如何把辩论变成商量?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做法——在每句话后面加个后缀“好不好”。

②接纳彼此,放弃“你应该怎样”的剧情。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在要求对方改变时,有三个层次的诉求。第一个层次是行为的诉求,也是最简单、最表面的诉求,就是希望伴侣作出行为的改变。第二个层次是态度的诉求,也就是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心理活动的诉求,也就是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陷入这样的纠结呢?第一个原因是,双方对“改变也是一种付出”有观念上的分歧。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欠了对方一样,从而导致自己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负担。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爱的两面性——控制和放手。

自发自愿的爱是最重要的,为了爱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学着忍受“对方和我想的不同”的焦虑,放弃控制,去试着爱对方。

如何让改变发生?

从改变自己开始。可亲密关系却遵循另外的逻辑。在亲密关系中,“积极上进”或者其他价值观,都没有天然的正当性,也不会比别的价值取向更优越,更不会赋予你改变对方的权力。

看见对方的付出,并愿意为对方付出。在亲密关系工作坊中,我经常让学员用两个句式造句。

第一句是:“如果我的伴侣____,我就可以____。”这代表了我们渴望伴侣改变的愿望。

第二句是:“幸亏我的伴侣____,我才可以____。”这代表了我们对伴侣付出的感恩。

走出“受害者”角色。

1.理解并接纳自己“受害者”角色背后的怕。

2.理解“受害者”角色给自己婚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从改善婚姻的角度思考问题。

3.决定改变,并邀请先生一起参与改变。

4.创造一个合适的“场”,设计重新开始的仪式。

5.检视过去记忆中因为“受害者”角色带来的偏见。

6.决定放下过去,走出“受害者”角色,重新开始。

③尊重边界,逃离“控制和反抗”的游戏。

四个边界问题,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边界侵犯。

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应该过问。但我只是想确认一下,它是否会影响和破坏我们的关系?”“亲爱的,我想在内心给自己保留一些空间。但我保证,这此个人的想法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也不会影响你在我心里的位置。”

对方的情感历史。其实,我并不觉得在关系里诚实是最重要的事。知道怎么去保护彼此的关系,比诚实更可贵。你守护的边界,不仅保护了你自己,也保护了你们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询问你的感情史,而你不愿意分享的话,可以跟对方说:“我爱你,但是你不需要了解我的所有,你只要知通拟是全心全意地爱你就好了。”

对方的原生家庭。“亲爱的,那是我的过去,是我的家。虽然现在我跟你在一起,但我还是不希望你评论它,就像我不会希望任何人来评论你一样。”没有人能完全拥有另一个人,哪怕是夫妻。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是相爱的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我们有各自成长的经历、价值观和心理感受,我们需要首先尊重对方的空间,才能拥有自己的空间。

对方的感受。无论如何,妻子有权力不开心。

如何守护夫妻之间的边界?第一,适时说“不”。第二,确认你的感受。第三,直接告诉伴侣你的边界。第四,把伴侣变得不重要。

如何避免陷入控制和反抗的游戏?第一个角度是从关系视角出发,考虑怎么做会增强彼此的感情,怎么做会损害彼此的感情。第二个角度是这么做对解决问题是不是真的有帮助。如何才能避免控制,又解决问题呢?第一个建议是,当心里产生控制对方的愿望时,试着理解这种控制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并尝试直接表达这种需要。第二个建议是,把控制和反抗的关系游戏化。

第四章,理解孩子的到来对家庭结构的冲击,重建良好的家庭结构。

孩子对家庭结构的重塑。孩子的出生会改变家庭中心。孩子会成为父母权力争斗的新议题。产生矛盾的夫妻从孩子身上获得情感慰藉。

家庭角色的三角化、固化和错位。

不同的三角关系形态:工作、出轨和孩子。

父母如何导致孩子三角化:把孩子当作打压对方的手段;利用孩子作为拉拢对方的手段;跨代结盟。

孩子如何应对三角化:1.选择其中一边,反对另一边。2.哪边也不站,哪边也不得罪。3.成为调停者,变成父母矛盾的解决方案。

家庭角色的固化。角色的分化:解救者、破坏者、受害者。

家庭角色的错位。父母化的孩子和孩子化的成人。

父母化的孩子:1.孩子变得父母化并不是懂事。如何区分孩子对父母的协助是普通还是过度呢?第一个标准是,当孩子协助父母做事时,内心是否觉得父母可以依靠。第二个标准是,孩子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去做事。2.父母化孩子的特征。第一个特征,他们从小被匮乏的感觉笼罩,而家里没有办法解决这种匮乏。第二个特征,他们会发展出一种特别的照顾父母的倾向。第三个特征,他们习惯照顾别人,而不习惯让别人照顾自己。

孩子化的成人。为了回避危机,家庭内部就会产生动力,把三角化的孩子留在家中,哪怕他们已经逐渐成人。

家庭关系的重构。打造良好家庭结构的建议:重新划定夫妻和孩子的边界;统一夫妻之间的角色和位置:在当好父母之前,先当好夫妻,是一个运行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秘密;打造夫妻的共同空间。有孩子以后,如何培养夫妻亲密感?首先,保留专门的“夫妻时间”;其次,强化共同记忆,爱情曾经是如此美好和新鲜,它不该因为工作、孩子或者各种矛盾而失去原本的亲密感;最后,向对方表达欣赏和认可。爱的语言有两个千万种形式,本质都是一句话:“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爱你,珍惜你,很想和你在一起。”

第五章,到家庭的背景下,看看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有三种可能的情况:构建与原生家庭相似的位置和角色;继承父母的偏见;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形式上的结婚只要领证、举办婚礼就好了;心理上的结婚却需要对伴侣有很深的承诺和忠诚,而这种忠诚常常来自对亲密关系的信心。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改变和父母的关系;区分伴侣和父母;接受伴侣对你的影响。

如何处理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发展有一个特别的线索:忠诚的转移。我们慢慢从忠诚于父母,进化到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再到忠诚于我们的配偶和子女。

夫妻要避免成为各自原生家庭的代表。父母要接受子女的“背叛”。成年子女离开家,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这不是问题;子女对父母过于忠诚,以至于离不开家,这才是问题。

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夫妻站在一起,并且与各自的原生家庭有一个适当的边界。把伴侣的原生家庭当作重要客户来对待。维护伴侣,把伴侣放在家人之前。丈夫主动维护妻子的位置,妻子保持宽容,这是所有家庭的幸福之道。回到夫妻关系来解决问题。

第六章,如何应对关系中的背叛,如何重建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分离。

出轨的本质:最亲密的人背叛了你。所以出轨的核心不是事实认定,而是这种因为感觉被背叛而导致的信任坍塌。出轨是对心理契约的背叛。

为什么他会出轨?我们很难单纯通过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道德品行来判断他会不会出轨。在出轨的人中有一个普遍现象: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伴侣没有的特征并因此被吸引。所谓的“好”或“不好”,大多数时候只是人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一种认知偏见。

出轨的原因其实很复杂,是各种因素交汇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亲密关系的现状、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欲望、所处环境的诱惑、对忠诚和风险的价值判断、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所处的关系和环境对出轨的容忍度、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遇到出轨对象、出轨对象对出轨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出轨是关系、个人和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是一个人最根本的欲望和需要,以及最复杂、最矛盾的内心冲突。只能说,人都是渴望爱的,但爱并不是忠诚。忠诚更像是为了维护爱所付出的代价,只是有的人并不想承担这个代价。

如何进行关系的重建。遭遇出轨后,亲密关系的发展方向:就此分开;带着未治愈的伤痛,貌合神离地在一起;修复关系,把出轨变成亲密关系中的插曲。

修复关系的前提条件:出轨方断绝和出轨对象的联系,并愿意回归家庭;被出轨方接受现实,并愿意重逢感情。被出轨方的第一个疑虑是:对方出轨了,我们还能重新变成恩爱的一对吗?被出轨方的第二个疑虑是:如果我这次原谅他了,他还会再出轨吗?

重建关系的四个原则。出轨方能看到对伴侣的伤害。出轨方主动承担修复关系的责任。被出轨方为自己设置反应限度。第一,对伴侣提出明确要求。在短时间内,抽象的关系修复很难,具体的要求却可以做到。第二,把出轨事件抽象化。第三,不要利用受害者身份,把出轨当作增强话语权的砝码。停止追逃模式。

如何应对分离。成功的分离,是接受这段关系的逝去,让这段关系活在心里,美好的部分变成温暖的回忆,不好的部分则成为经营下一段关系的重要经验。不成功的分离,则是仍然试图活在这段逝去的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不肯放手的执念,不好的部分成为不敢重新开始的创伤。

分离后的三个心理阶段:愤怒,悲伤或失落,接受和放下。分离是新生活的契机。故事里有重新生长的勇气。故事里有自我的新的身份认同。故事里也有从痛苦中学到的经验。故事里还有爱。成功的分离需要依靠爱,不过,依靠的不是对这个人的爱,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怜悯,对爱本身的信心。

分离是从“我们”的故事回归“我”的故事。从与我有关,到与我无关。“我们”的故事vs“我”的故事。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前任。与前任“没有关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敏感期。通常分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双方还有感情,因为现实的原因,如两地分居、父母反对而分离;第二种是一方带着很大的恨意,另一方带着很大的歉疚,双方都因为很大的心理问题,无法共同生活而分离;第三种是两个人在分开之前已经没有感情了,分手只是一个形式。第二个阶段:陌生期。第三个阶段:新关系。也许经历了分离,你才会发现,让生活继续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减轻分离对孩子的伤害。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父母的分离?夫妻逐渐从分离的伤痛中走出来,给孩子安定感,是对孩子最大的抚慰。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选择难题?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夫妻能够相对和平地相处。

如何划定教养的边界?如果一方承担了孩子的抚养责任,那么,无论另一方多么不赞同他的教养方式,也必须尊重他的做法。即使再不认同,也不应该随意发表意见,更不能贸然纠正和干预。否则,很可能不仅帮不上忙,反而会引来混乱,让孩子无所适从。相应地,另一方也可以要求在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孩子只能听自己的。这样,孩子才可能把两方的爱整合到一起,而不会在父母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如何避免关系的纠缠?离婚的父母需要在孩子以外重建自己的生活,孩子需要发展对父母以外的同伴的兴趣。减轻孩子所受伤害的最大秘诀,就是夫妻在离婚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既能从父亲或母亲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又不用承担抚养者情感上的负担,孩子就能更好地做自己。

亲密关系,最艰难的创业。关系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来确认过眼神的对的人,慢慢也会变得不对;原来不那么对的人,慢慢也会变对。好的感情需要两个人经历很多事,跨越很多难关,才能获得。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和经营亲密关系。

如果用经济活动作类比,人们对亲密关系一直有两种态度:投资者和创业者。亲密关系是最艰难的创业项目,遗憾的是,很多人却把自己当作投资人。

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好的爱情,都是在经营中发展来的。而经营爱情,则需要学习。

亲密关系会经历四个阶段:蜜月期、权力斗争期、死亡期和伙伴期。究竟怎样才能跨越死亡期,来到伙伴期呢?我想,最好的答案也许是对自己和伴侣的重新发现。正是重新发现,让自己与自己、与伴侣、与世界和解。有人说过,好的爱情,就是一次次重新爱上同一个人。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需要学习》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