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普艺术之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波普艺术之所以叫做“波普艺术(Popular Art)”,就因为他的口号是——“让艺术流行起来!(Make art popular!)”而最终,它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把艺术引入了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谈到波普艺术,你可能会首先想到安迪·沃霍尔,但在美国波普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中,即使你不记得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这个名字,但你也会一眼认出他的作品。



罗伊·利希滕斯坦《吻》,1964年


1923年,利希滕斯坦出生于美国纽约的曼哈顿西区,父亲是地产商人,母亲作为全职主妇,

给他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殷实的家庭环境,令他可以在私立学校,度过整个中学阶段,并接受绘画教育。

高中毕业后的利希滕斯坦,想要接受更系统的绘画教育,于是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跟随导师霍伊特·L曼(HoytL.Sherman)教授学习艺术理论与美术创作。1939年,二战爆发,利希滕斯坦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他便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并在母校进一步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二战后,远离主战场的美国,整体国力迅猛发展,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电影院、咖啡馆、歌剧院,各类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艺术家这个敏感的群体,总能最先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反应。他们很快意识到,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文化消费需求激增,很快出现了艺术的繁荣,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西方艺术文化的重心,也开始由巴黎向纽约转移。这时,美国的艺术家们开始质疑,自己每天生活在这么先进的国家,却为什么不能表现生活中,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呢?自此,波普艺术开始引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由于这些作品制作成本低廉、色彩鲜艳吸引人,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欣赏波普艺术。实际上,这种看似单调、无聊、千篇一律的重复,所表现的是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冷漠、空虚、疏离的情感。利希滕斯坦在1951年,开始了属于他的波普之路。

60年代,他因为受到儿子的影响,开始了根据爱情,和战争连环画创作的系列绘画,并且对战争题材情有独钟,这些作品日后也成为了,世人对他的普遍标识。


罗伊·利希滕斯坦《在汽车里》

后来,他吸取了新印象派“系统的色点”的精髓,最后形成利希滕斯坦作品的最终形态各种明亮的颜色+各种小波点。


罗伊·利希滕斯坦《笔触》,1965年

他基本上就是把人物原型复制下来,用丙烯放大然后,通过平涂色块,和准确结实的黑色线描将它们置于画布,甚至连廉价彩色印刷工艺中的网点,都被不厌其烦地复制了出来。他的这种创作形式在当时备受争议,也难怪1964年的《纽约时报》,会将罗伊·利希滕斯坦评为“美国最差劲的画家”。罗伊·利希滕斯坦说:“我试着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再重新组织它的形式,使它变得不朽。这两者的差别也许不大,但却极其重要。”其实,他作品中的“差劲”,正是对这个时代,“糟糕”现象的正面回应。

他不同于其他波普艺术家,依赖机械生产,迷恋材质拼接,他只倾心于印刷品,钻研排版技术,搜集了大量的印刷品,并拥有独创的技法和风格,这使他在波普艺术运动中占据独立的领地。他作品中体现的,张扬个性的叛逆感,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随后,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生涯平步青云,成为美国20世纪艺坛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即便这位腼腆幽默的叔叔,早在1997年就离开了我们,但在大众的心中,他还是那个波普艺术大师,他创造了历史,而不仅只是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波普艺术之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