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理论是关于科学、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知道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的体现为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时间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时间观点是马克思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世界前沿。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基本国情不变: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变
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马克思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
表明:他们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1848年2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壬行
内容和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衰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四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五大基本环节: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实与本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事物包括质、量、读、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贵哦、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十五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面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曲折性体现在恢复性上。这边名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
1.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意义: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性,分析事物,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性。
2.特殊性。
任何事物中,就是矛盾中都包含有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规定了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在不同的事物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其特殊性不一样,不同的矛盾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学的基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基础,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重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的确定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的,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世界大环境所造成的,经历了不断的磨合和兼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 辩证认识的实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在斗争性中把我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史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还体现为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十五处于一定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一时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绝对运动: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相对静止: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
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机构层次——原子,是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
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原因,这原因就是机械运动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的本意识质上看,意识是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技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知识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只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党的二十大
新时代突出劳动的贡献
增加劳动报酬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
主要是细节题,比重较少 10分左右
后面两章 每章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