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传习录(卷中)




【一四二】拔本塞源之论(一)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蹔(zàn)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wěng)于后,呶(náo)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chóu)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lǘ)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之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dài )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hào )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kuí)、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此条自第八段“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起,陈龙正曾单独选出刻行,标明为“拔本塞源论”,系王子的最著名的论著之一,代表他的伦理思想。参见第171条。


[译文]

   拔本塞源之论如果不能倡明于天下,那么天下学习圣人的人,将会感到越来越繁复艰难,最后沦落为禽兽夷狄还自以为学的是圣人的学说。

   我的学说虽然可能暂时让圣道明于一时,但终归似数九寒天的坚冰一样,西边刚消融可东边却又给冻实了,也终究像深秋的浓雾一般,前面的雾刚散开后面的云又涌了上来,我就是不顾艰难险阻喋喋不休地进行宣传,困惑致死,也丝毫不能起到拯救天下的作用。

   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他的眼里,人无分内外远近,但凡有血气生命的都是他的手足兄弟、黎庶子民,均欲教养他们,以成全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念。普天下的所有人心,其出生之时与圣人本来并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因为后来有了自我的私欲,被物欲所蒙蔽,为公的大我变成了为私的小我,通达的心被堵塞了,人人各怀心事,甚至于还有那种视其父兄子侄尚不如仇人的。圣人对此十分担忧,这才推广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来教育天下人,其目的就是务使人人都能格除私欲、去除蒙蔽,归复人心本来的自然之性。圣人教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尧舜禹相沿袭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舜让契教化天下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条而已。尧、舜、夏、商、周时代,老师教的就是这些,而学生也仅仅学这些。当时,人人没有不同意见,家家没有不同习惯,能自然遵循这些内容的就是圣人,能通过勉励自己得以实践的就是贤人,而背离这些的人即使聪明如丹朱,也被称做不肖之徒。下至穷街陋巷、田间地头、农、工、商、贾,也都要学习这些,把成就其德行当做第一要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习风气呢?不过是既没有杂乱的见闻,也没有死记硬背的繁难,也没有繁文缛节的泛滥,更没有功利之心的诱惑,只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信任朋友,来恢复人心本体所固有的本性良知。这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并非向外求得的东西,又有谁做不到的呢?

    学校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人的品德。人的才能各异,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治教化,有的擅长水利、肥土、种植,这就需要依据他们的德性,因材施教,在学校中进一步培养各自的才干。依据德性让他任职,才能让他在自己的职位上终生不会更改,用人者只知同心同德,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只注重他的才能是否与职位相称,而不因为身份的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的种类分贵贱。被任用的人也只知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若自己的才能适宜,那么哪怕是工作再繁重也不觉得自己辛苦,安心从事低贱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下。那时候,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个人才智不高的,就安于农、工、商、贸的职业本分,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互相为对方提供生活必需品,相互间不攀比不嫉妒。

     而那些才智出众的,譬如皋陶、夔、后稷和契,则出来做官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国事宛如家事,有的经营衣食,有的互通有无,有的制造器物,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纷纷献计献策,以实现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的愿望,深恐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时有所怠慢,因而特别重视自己的职责。所以,稷勤勉地种庄稼,不因为不明教化而感到羞耻,把契的善于教化当做自己的善于教化;夔主掌音乐,不因为不懂礼而感到羞耻,他视伯夷的通晓礼仪为自己通晓礼仪。这都是由于他们心术纯正、充溢天理,才能成就“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仁政,因此,他们的胸怀宽广、志气通达,没有彼此的区分和物我的差别。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目视、耳听、手持、足行,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眼睛不怕自己听不到,而耳朵听到什么,眼睛自然会跟过去看;足不怕自己拿不起东西,而手一伸过去,足肯定自动趋前。这是因为人体元气充沛循环,血脉畅通,所以痒痛呼吸都能做出神奇的反应,有言语所不能描绘的奇妙。而圣人之学所以非常简单,好懂易学,容易实践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思想只在于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相比之下知识技能的具体学习没什么值得要讨论的。

释疑:

先生所说的拔本塞源,这个"本"和"源"指的是"有我之私、物欲之蔽"的私欲,本指的是恶念的根本,源指私欲习气的源头。这些私欲,让学圣人的变得日繁日难,甚至沦为禽兽夷狄的所谓“圣人之学”。

先生所认为的正确的拔本塞源的方法:克私欲,复天理,致良知。立志一生克除恶念,私欲习气,这是格的根本。去除心上的无明和贪欲,通俗说就是解决根本,治本。

先生所推崇的圣人之教引导人心正,诚,格,致,达到心体光明的道心。在致良知上精益求精。以十六字心法为纲(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间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目,五伦是圣人所立的教义,源于人性,“天命之谓性”,圣人通天命故知人性,所以五伦之教亦是天命。“修道之谓教”,五伦是修道之法门,或说是做圣的功夫,圣人惟以此为教。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物和我之间没有缝隙,人和自己之间没有分别,这时天下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自己的周身一体,眼看耳听,手拿足行都是为了这一个身子,眼不会因为不能听而觉得羞耻,脚不会因为没有拿到而羞耻,这样整个天下就像一身一样,《中庸》里面的修身,奥妙就在于此,你修身修的就是天下国家跟这一身一样,就像眼、耳、手、足都是为了共同的一身,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也是要变成天下一家,周身一体,天下一体。

只要人人都心复归本体,人人都良知朗现,那就是天下一家亲,万物一体,国家的各个阶层就好像手脚的分工一样,没有对立,只有亲爱,这是儒家大同盛世的理想,这是当即之务,而知识技能,是非所与论也,就是不在考虑之列。这是王阳明拔本塞源论的一个要点。

阳明先生认为要想把这些东西彻底杜绝了,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回到上古三代这种原始和谐里面来,他认为原始和谐的根在哪儿呢?这个根在教化。教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教化的本质就是恢复到心本体。

阳明先生拔本塞源论,就是堵住所有的功利主义,就要回到德性、良知、心本体上来,复心体之同然,不是讲究知识和技能。


批注:

①踅。暂也。


②滃。云气起也。


③一体。程明道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上,页二上。)


④昆弟。张载《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吾民同胞,物吾与也。”(《张子全书》[《四部备要》本]卷一,页一上至三下。)


⑤同然。《孟子·告子篇》第六上,第七章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⑥精、一。参看第二条,注四。


⑦有信。语见《孟子·滕文公篇》第三上,第四章。(19)语本《孟子·滕文公篇上》:“人之有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第四章)


⑧不肖。《书经,尧典》第五节云:“放齐(帝尧之臣)曰:‘胤(嗣)子朱(尧之子丹朱)启明(开通)。,帝曰:‘吁(叹辞)!嚣(不忠实)讼(争辩)可乎?”,是以孟子曰:“丹朱之不肖。”又曰:“若尧崩之后,(天下)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⑨熙熙皡皡。熙熙,和乐貌。皡皡,广大貌。


⑩皋夔稷契。参看上条,注三十三与三十四。夔,参看第六十七条,注四。


⑪夷之通礼。《书经·舜典》第=十三节云:“帝曰:‘咨(呼声)!四岳(问于四方)。有能典(掌)朕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礼)。佥曰伯夷。”

⑫参见《绥柔流贼》:“古之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通天下之志。凡举大事,必顺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今皆反之,岂所见若是其相远乎?亦由无忠诚恻怛之心以爱其民,不肯身任地方利害为久远之图,凡所施为,不本于精神心术,而惟事补辏掇拾,支吾粉饰于其外,以苟幸吾身之无事,此盖今时之通弊也。”(《全书》卷十八)


⑬痒疴。痒,疮也。疴,病也。


⑭易、简。《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净心斋笔录

2023年5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