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生态学视角,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读《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十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有感

                        阅读前

      初六是婆婆66岁生日,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你是哪天的生日,都要在正月初六过,要吃女儿给包的饺子。这一风俗源自“六十六掉块肉,这块肉得儿女给补”的谚语。包六十六大寿的饺子是有要求的,六两六肉、六两六面,包68个饺子,其中的66个是66岁,其余的两个是天一个、地一个。婆婆没有女儿,这件事由儿媳妇我来完成,和面剁馅,样样亲力亲为,祝福她老人家身体健健康康,心情快快乐乐。

      忙完所有事情,我立刻投入每天的阅读中,进行记录,思考,积累专业知识,免得一直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处境中。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改变自己,形成阅读习惯。

                          阅读中

      这篇是“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五次共读的文章。去年寒假我一直在阅读伙伴们的共读材料,每一篇读后感的视角都很独特。有的老师甚至可以针对一篇文章写出四篇不同观点的感受,内心十分敬佩各位老师的学习力与感悟力。由于深受各位老师学习精神的影响,我也开始仔细阅读大家共读的这本书,从书中探寻专业的词汇,专业的理念,以此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这是本书的第九篇文章,从题目中质疑: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新基础教育,它与基础教育存在哪些异同?学生活动有哪些?从摘要中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游学四方面的活动。每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同时通过百度搜索,“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那“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学习活动与所处的环境(学校、家庭、社区、远游他方)相互之间影响与关联的分析研究。

      一、深入理解生态学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资源循环、相互依赖、适应和演化等基本功能。其核心观点是:个体与环境必须被看作是相互塑造的系统,每一方都随着时间而改变,且对另一方的改变作出反应。作者把有关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结合文章的后面论述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我理解为:微观系统就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些特定的物理和物质系统中,经历的一些活动、人际交往的学习,从而发展自己。中间系统是学生在家庭、学校和邻里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外部系统是学生在特定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于其中的事件影响或受学生个体事件影响的学习。宏观系统是以上三个较低系统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一致性。但该生态学分析框架容易忽视对人类个体发展的界定,学生的个体发展来源于他们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从学生正在经历的完整过程中展开学习的。所以只有学校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需要家庭、社区等各界教育机构发挥作用。

      二、了解“新基础教育”研究

      结合网络与文章阐述,我了解到“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新基础教育”研究着力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领域,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学校的整体性变革。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它有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三、明晰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了解,以及作者站在生态学分析视角,对“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阐述,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学习活动我有了如下感悟:

      1. 学生在班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发展

      学生在班级层面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教学中的学习,学生工作中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科学习的基本方式。灵动、丰富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本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要想不断的引起他们的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备课方面就要下苦功夫。游戏最符合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从而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悦,练得扎实”的境界。我面对的是学前班的孩子,他们的纯真时时感染着我,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让我惊叹。我们的课堂有时在绘画涂色中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时在摆搭积木中学习空间方位;有时在读书比赛中提高识字能力;有时在各种户外游戏中强健身体;有时在物品的认识中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怎样,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激发他们爱上课堂,喜欢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工作中的学习,作者指出“主题班会是学生工作中集中性的班级教育活动。”“新基础教育”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体现生命的气息,师生的精神与朝气。同时学生的活动类型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活动的交织融会和共同作用使得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与魅力。例如一节科学活动课《可爱的空气宝宝》,我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流动。以及了解空气的作用与空气污染给人类,动植物造成的危害。激发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愿望。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小实验,感受空气的存在,捕捉空气宝宝。通过观看图片与视频,知道了空气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懂得了爱护空气宝宝的重要性。我们把课堂上的所学,转化成生活中的实践。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清除校园垃圾,保护空气宝宝”的活动。活动前,孩子们举起小拳头下定决心,要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干净。带手套的孩子负责捡,没有带手套的孩子负责撑袋子。我把孩子们按以大带小的方式分成三组,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收获多。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跑到树林,开始清除里面的白色垃圾。树很高,孩子们小小的身影穿梭其中,给这片树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活动后,孩子们看着整洁的校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环境的重要。学会了彼此合作,彼此互助。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不怕脏,不怕累的品质, 实现了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学生在家庭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命运共同体

      家庭是学生学校学习活动的后勤保障,孩子背负着家庭的未来与希望,因此,亲子关系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承担着社会教育责任。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家庭教育?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学校与家庭怎样通力合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班级的百日亲子共读活动,正在这个寒假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家长每天和孩子共读成语故事,不仅可以增强家庭的书香气,也可激励孩子读故事的劲头儿 ,更可以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我们的《文明之花  开在我家》亲子班会。通过亲子互动,使孩子们了解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对待父母,家人,客人要注意语言,行为的文明。这些家校共育的活动,让家长的言传身教扎根在学生心中,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3.学生在社区的学习活动中促进互助交往

    “社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与自我或灵性等交往的场所。”学生在参与社区的活动中,结成伙伴,与社区工作成员进行交往,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乡村学校,整个村屯属于一个社区,学生走进村卫生所进行疾病的调查研究,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交流,奉献爱心,走进村大队的广场,学习民族舞。这些社区生活是最具自由性的。“社区学习、家庭学习和学校学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交响曲。”能把三者相融,那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游学活动,但由于乡村的学生参与游学活动很难,本班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阅读时,只是进行了简单略读,记录了几句话。“游学可以成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得新起点。”“游学是进入他人社会丛林的方式,也是在较大的生态圈上游走的方式。”

                          阅读后

        整篇文章阅读后,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无法理解,深深感到自己阅读能力的欠缺。反思其原因,这同自己的文化水平、专业阅读积累、词句领悟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关联。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自己不去思考,又怎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后读书还是要多思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生态学视角,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读《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十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