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琐记

      冬日暖洋洋,家访走忙忙。

      忙里偷闲,利用中午时间,历时五天,走遍了两个村,对七八年级22位学生进行了家访。

        作为一个教育老兵,家访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访是老师们每个学期的规定动作。在那个信息不通畅的年代,保学控流、催钱催粮、家校联络等等,都是通过家访来实现。一个班几十号人,每个学生家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如数家珍。那时,老师是最受欢迎的客人。周末,老师们常被学生邀去做客。家长朋友会把家里最好的拿来招待老师。席间,不是夹菜,就是劝酒;不是叮嘱孩子要尊敬老师,就是恳求老师关注他的孩子。离开时,还要硬塞给我们板栗花生、鸡蛋米酒等土特产。

        老师家访,门庭生辉。

        自从有了电话,自从有了手机,家访悄悄地淡出了。

        这次家访,我把22个学生按片分成五组,每天带一个组下乡,让学生自己导航。

        22人中,有家长陪伴的仅6人,其余都是清一色的留守儿童,有的出生几个月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亲一般正月出门,小年前后才能回来,平时只有通过电话、手机联系。

        22人中,优生1人,中等生5人,学困生16人。

        现在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一个班真正想读书并付诸努力的不足两位数,学生低分率高到吓人。十几年前的学生,成绩不好,自尊性很强,生怕挨老师批评,生怕老师告家长。如今的学生,成绩不好,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批评风吹过,体罚皮上过。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老师对他关注得多了,他不是感恩,而是报警。

        农村学校差生面如此之大,是我这个教育老兵始料未及的。现在学生不留级,残疾学生、智障学生,一律跟班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些差生数量。可数来数去,真正残疾学生、智障学生一个班里也数不出几个呀!

        如今的孩子,哪怕是学习差得一蹋糊涂的,不管什么电子产品,他们一看就能上手;不管什么游戏,他们一玩就成高手。你说他们不聪明吗?打死我都不相信。

        我曾经戏作一副对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今部分学生的现状:玩游戏人人是王者,谈学习个个为青铜。

        常找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是“学渣”天选人,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学渣!

        我曾经抱怨过小学老师不作为,小学六年不知教给了学生什么。这次家访我发现问题大都出现在根子上:孩子缺少陪伴,家庭教育缺失,良好习惯养成为零。

        家访了解到,由于隔代抚养,留守学生坏毛病较多:有爷爷奶奶管不住放任自流的,有沉溺于游戏无法自拔的,有成天玩手机看电视置学习于脑后的……

        教育界曾经流行着一个“二大于五”说法 :意思是学生在学校五天受的教育,被双休日两天的影响抵消了,成了0,甚至成了负数。

        “二大于五”现象,在众多留守学生身上尤为明显。

        六年前,学校让我做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是根据小学毕业成绩产生的一个所谓的重点班。受任以来,我“老夫聊发少年狂”:风格独特的班级文化建设、别具一格的定点跑操、匠心独运的运动会“五环”造型、整齐划一的体操表演、让人耳目一新的元旦大合唱、学生成长展台、微家长学校……我努力把所带班级打造成全校“模范班”的样子。

        一个学期的努力,一个各方面走在全校前列的“模范班”,就一个寒假,便打回了原形。开学检查寒假作业后,我愤怒地在家长群里写了下面一段话:

        寒假结束,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期。寒假作业检查结果令人很是生气: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没能如数完成!

        开学报到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有些家长也反映部分学生在家就玩手机、上网看电视,学习的事基本不关注。

        这不禁让人感慨:放假前已把学生作业及要求发布在家长群里,很多家长也表示收到,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家长忙吗?请问还有什么事比关注子女的学习更大?是家长管不住子女吗?请问家长连一两个孩子都管不了,又怎么期待班主任把一个班的几十人一一管好?

        我知道家长也难,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只为了钱途,耽误子女的前途。子女教育上的失败,是任何成功都代替不了的。在众多的留守学生群体中,监护人是保姆,父母成了给子女带来礼物的圣诞老人,教育的重担全落在老师肩上!这是多么滑稽,多么悲哀!

        真希望各位家长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你们教育的缺失,耽误的可是一代人啊!

        父母短视,子女怎能高飞?

        ……

        家校社协同育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应有所作为,家长怎能缺席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访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