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日课

大家都听说过平均值吧?是的,如果我们的很多指标高于平均值,那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如果各项指标都用平均值组合成一个人,就可以称为“平均人”。

曾经有一些闲人们,坐在一起,把人脸的各项数据取平均值,接着用计算机人工合成了几张“平均脸”,结果出来确实是每张都是俊男美女。

可是如果实验者把这些平均脸去对应现实人们的脸,会发生什么呢?

对于这个事情,美国曾发起了一项运动,就是把女性身体的各种尺寸指标取平均值,合成一个“平均人”,被称为完美女孩。然后全国范围内寻找,看谁最“完美”。

结果是有的人脸符合平均人,但是胳膊长了,或者腿粗了;有的身体各部位符合平均人,但是脸部参数不行。最后发起部门无奈,只好又放宽了很多指标,一个超市收银员被选了出来,但这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并不惊艳特殊。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平均。但平均值这个思想却一直被追捧,直到现在。

不说别的,例如小孩子的成长发育,每个时期,孩子会出现什么特征,平均值是什么,标准范围是什么,都有特定的数值。在每个时期给孩子做健康测评的时候,医生总会拿出各项标准值来参考。

比如说这个阶段孩子应该到哪个身高,哪个体重,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大人们都会诚惶诚恐,连觉都睡不好。

可事实是,美国有个研究员在观察了28名孩子,从出生到学走路这段时间的情况,发现孩子学会走路用了25种方式。

俗话说的七坐八爬,并不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出现,有的孩子直接跳过了爬的阶段就会走了,有的孩子走着走着又倒退去爬了,但你能说这些孩子都不健康?相反这些孩子都非常健康,而他们最终也全部学会了走路。

那“平均”思想为什么这么根深蒂固呢?因为曾经的“平均人”就像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很新潮,很牛气,代表了新时代的发展风向。

“平均人”这个思想来源于19世纪中叶一个思想家凯特莱。

当时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统计人口数据,一时间各种数据暴增,人们对国家情况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这些数据基础下,凯特莱这位思想家就开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例如取平均值。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开始是被天文学家用在了天文观测上,比如天上发生一个大事件,10个科学家得出了10个结果,那谁的对呢?就十个数值取平均,这个平均值就被当成是准确结果。

凯特莱把这个方法用到了社会事务上,发明了“平均人”。例如“平均人”的“平均收入”就成了欧洲政府各项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就连现在,部分地区都还在沿用。

而真正把平均发扬光大的是凯特莱的一个学生,叫泰勒,他是1890年代美国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实干家。

当时美国工人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离职率很高。为了解决企业的工作效率,他观察了工厂里每一道工序,把所有工人要消耗的平均时间,作为标准的工作时间。类似的,他再计算一个标准的时间里面,工人能完成的平均工作量,作为标准工作量。并以此作为工人的绩效考核,和用人标准。

我不需要你个性,有创造力,我只需要你能在我的标准时间完成标准任务。这个方法让企业效率大幅度提升,泰勒也因此名声大噪。他的儿子去日本访问,有人就问他:“你身上有东西是你的父亲曾经摸过的吗?我想买下来收藏”。

今天我们鼓吹以人为本,而泰勒的时代,完全是以系统为本,每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你需要履行一个螺丝钉应尽的义务即可,不需要任何发明创新。

今天的白骨精们可能觉得这种完全的标准制很土很压抑,但泰勒的年代,面对社会底层众多的“大老粗”,变成标准人却是自我进步的体现。努力成为标准人,是无数人的奋斗目标,改善了无数家庭的生活质量。

泰勒在各国几乎掀起了一场管理革命,虽然人在企业体系中,只是一个劳动单元,是个螺丝钉,甚至一个工业品,但在当时人们反而以成为螺丝钉为荣。

而企业界的成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界,当时的教育界也出了一个名人叫桑代克,也是“平均人”的积极实践者。

他认为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的慢,这些区别是天生的,教育资源要理所当然的向优等生倾斜,他有一句名言:质量比平等重要。他甚至发明了各个学科的标准考试,简直是现代考试的鼻祖。

不管你是什么人,要看你高于平均值有多少,高的多你就优秀,低于平均值,那就只能呵呵了。

泰勒和桑代克的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以前是大工业时代,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用平均人的思想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

就拿谷歌举例吧,谷歌公司内部做了一项研究,去找出来招聘员工的时候都用哪些指标,研究者考察了300多个指标,结果却发现没有一个是好用的。

他们发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高考成绩没有关系,和毕业院校没有关系,和是否曾经获奖也没有关系,至于大学成绩也只是毕业3年内有关系,过了3年也就没有关系了。

所以谷歌早就放弃了单一的指标去招聘人才,反而是采用非常复杂的招聘策略,不同的部门的人才要求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有一个事实,能进入谷歌工作的人本身就有相应的实力,如果是在其他行业,比如说加油站,超市,那以上指标肯定都有关系。

不只是招聘工作这个方面无法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就连我们人的性格也是一样。

你能说某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吗?有的人在同事面前彬彬有礼,宽容大方,在家人明前却是喜怒无常,斤斤计较。有的人在应聘的时候开朗外向,可真正走到岗位上却寡言少语。性格如何表现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所以现在高明的招聘,都是模拟一个工作场景,如果这个人在工作场景中是这样,符合岗位需求,那他真的进入公司以后就会这样做。没有比实际试一试更靠谱的了。

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不同的面向。

现在不是有很流行的心灵修行吗?作为一个看似“修”了近10年的我,最后发现所谓的“修行”不外乎是去发现并发展出人生的其他面向。

例如我很文静,可我也可以有狂野的一面。我喜欢养生,可有时候也可以暴饮暴食。我是一个讲师,在讲台上我端庄沉稳,得体大方,在讲台下我可以完全就是一个非主流。用心理学上的话说就是: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无论我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我,你能用哪个标准去判断我是什么样的人吗?内向,外向,端庄,粗鲁,恐怕哪个词都不合适。

平均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和未来,新的趋势已然开启。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就类似于批量生产,中国人的文化又非常“合群”,最容易出现互相模仿,到最后大家都一样。标新立异的人首先要忍受的就是大多数人的眼光。

可真的去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发现要到达成功,能有很多条路。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看似拿着“攻略”过的人生很“正常”,可这些“正常”恰恰是当今社会的“不正常”,真正的“正常”应该是,无论我走什么样的路,最后我都到了目的地,而不是非要和大家选择一样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均的终结——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