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孩别成有知识但无用的书呆子

最近华为的任总每次出来回复华为面临的现状时,总不忘记提一下我们基础科学和教育的事情,引发了网上一片讨论之声。凡遇到这类话题,不免整个教育体系被大批一通。我不是教育界人士,不敢从高处着眼发表过多评论,只想低处着手,谈一点在平时阅读课外读物中培养兴趣和方法,来提升一下“科学家精神”。

最好的学习就是模仿,要想成为什么人,找找描写科学家的传记,看看从中能学到什么。 我在网上顺手翻了翻几个中国科学家的文章,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两个字,“吃苦”。我在上学的时候,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科学家。 结果很显然,我做不了科学家。无端让一个孩子吃苦,相信让孩子接受都是痛苦的过程。其实科学家真的有那么苦吗?国外的科学家,他们除了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书,还有很多逸闻趣事。比如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洗澡,伽利略与比萨斜塔,贝尔发明电话等等。这些故事其实对科学教育很有启发性,国内故事有启发性的我能记住的反倒寥寥无几,鲁班的大腿被草划伤,发明了锯子;曹冲称象。原本曹冲可以和阿基米德一样著名,可惜曹冲对科学的贡献仅仅停留在称象的故事,而不像阿基米德受洗澡启发留给人们的《论浮体》。

幸好互联网和数字出版业的发展,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全世界的书。我们可以找一些科学泰斗的轶事看看。了解他们如何观察世界的,如何研究前人,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分析解决问题的。在发现前人理论和现实有矛盾的地方, 受到好奇心驱使,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更近一步设计实验检验否正确,甚至归纳出全新的分析方法。

再长大一点,找点时间读一读这些泰斗的原文《几何原本》、《物种起源》、《科学自然辨证法》等书,不在乎一定要读懂,了解一下作者如何在建立理论的时候,他的论证过程、思维方法。甚至你可以看出牛顿受到欧几里得思想的影响,电学受到牛顿的影响,甚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都也很多牛顿的痕迹,这就足够了。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研究一下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让自己认识到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从而有动机不要偏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文字功夫上。

总之,读书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有思维方法,了解科学大咖们如何从别人那里吸取养料,形成自己的思想。恰恰是后者,我觉得比知识本身还重要,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去“吃苦”,更容易培养“科学家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让小孩别成有知识但无用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