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一、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踮起脚尖是站不长久的,要脚踏实地;大步跨越而跑是不能持久的,稳定才能致远。所以说,喜欢自我表现的人是不明智的,喜欢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美德,喜欢吹嘘自己攻击别人的人是不会有真正功德的,喜欢自负自夸的人难以成长。上述这些做法,就像吃饱饭还继续吃等多余而有害的行为,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什么叫“企者不立”呢?且看我们现在有许多公司,取名叫企业公司。什么叫“企”呢?把脚尖踮起来,不断向前开展叫“企”。这样踮起脚尖来,能站多久呢?“跨者不行”,是说跨开大步在走路,只能暂时偶然的动作,却不能永久如此。老子用这两个人生行动的现象来说明有些人的好高骛远,便是自犯最大的错误。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从道理的法则上讲,这些心理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

所谓“有道者不处”的“有道者”,既不如佛家一样的绝对出世的,也不是如儒家一样的必然入世的,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的。

老子前后所说的知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体而言,有同于佛说的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用而言,又同于孔子所说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恰如其分。所以,它不但只限于个人自我的修养,仅是修道者的道德指标,同时,也是所谓帝王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养。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者不立,本意是指踮起脚无法站稳。这里是指,出离于道,无法立大道于天下。跨者不行,指善抱者不脱。拔离出大道,再接着,无法守道,松脱大道,就不能再行于大道。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自见,故明。曲道全己,为自见。曲己全道,为不自见。

不自是,故彰。是,直也。以己为直,就会以道为枉。以道为直,则会以己为枉。所以,圣王不以自己为直,大道才会彰显于天下。

不自伐,故有功。伐,是自夸自满的意思。本句对应前面“洼则盈”一句。己之所虚,道之所成。己之所盈,则道之所亏。圣人不自盈,所以才能功成事遂于天下。

不自矜,故长。自矜,自恃有功于天下,功成而不身退。不自矜,功成事遂身退,去身去名,复与道为一。如此,天下才不会失其天,才不会失自然之教。天下才能长久的安宁太平。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原本天人为一,君王功成之后,可能会忘乎所以,就想试图出离自然之道,以人助天,立人智之道,行人教之道。君王所立人治之道,对于大道来说,就是画蛇添足的余食。其所行道,对于大道来说,也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行为。

(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作为大道之子,万物所食,皆出于其母。万物所行,皆宾于其母。母,便是大道。非其母之余食赘行,也就是说,非自然之道,故万物恶之。

物或恶之,指不道则伤物,残生害性。残其道则残其德;残其德则残其形;残其形则残其生;残其生则恶物生。所以,有道的圣王,不会道外立道,道外行道,他们从不处无道之境。


三、我之体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最近一年,一直被他人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困扰,每每与之相处心里总是愤愤不平,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但想来,也是自己度量不够,老子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些不合乎道的行为,自然会有其恶果,我又何须在意。

南大师言,“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不可否认,我自己也是常常有这些心态。面对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总想去指责,凡是总想发表一点自己的评论,这难道不是“自见”吗?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意见总想驳回,有时候容易对人不耐烦,这难道不是“自是”吗?

所以,我自己也还远远没有做到这四不,即使我做到了,也没有必要去要求别人,只需要内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即可——如孔子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