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要不要有点“来日方长”的精神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在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没有被外族中断而是从洪荒一路繁衍生息至今,所有的危机和挑战都被它的容纳和精深所感动,一并都汇入了这个混厚的文明之中。

古文明大多都成了文物器皿上的传说,只有中国文明还流动在称为“中华民族”的这个庞大的人类种群之中。非常自豪的是,我们信仰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

一个文明经历的久了,也就愈发的复杂,也就给后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在我们的文明中有太多需要个人在具体情景下的具体裁量。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一段时间迷恋上了象棋。那个时候父亲告诉了我一句话“观棋不语真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起初听起来当成是箴言,并以做一名君子而要求自己。可在实际中,我就非常痛苦了,轮到自己观棋而非下棋者,看到棋局变化后,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呢?难就难到,怎么判断一种状况是生死之机呢?

在我们的文明中,有很多这样看似矛盾的信条,这些信条通过日常的口头禅或者是必须接受的要求而在族群中扩散。当危难来临之时,要“识时务者为俊杰”还要“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到底怎么做呢?我们文明中的智慧总是在告诉一个人向右的同时,还会有另外一种声音告诉这个人向左也可以。选择的权利交给了遇事的这个人。

面对恶化的境况,《周易》告诉我们会否极泰来,《老子》会告诉我们要顺势而为,《论语》会告诉我们明知不可而为之。是等待,还是顺应,亦或是奋力的反抗?并且这三种选择的结果在历史上都有成功也都有失败。处于其中的人,何去何从呢?

所以,有人反思我们的文明、文化中有一种功利主义倾向,也就是不固守某种形而上的条框,也不会完全依循逻辑的推演,只是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环境变化。只要是能够保住此身顺利渡过危难的任何有形无形的手段,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从这一方面看,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的衰老消亡也就容易许多了。特别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说明了拥有中华文明的国人是如何能够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佛教没有颠覆了中国文明、文化,反是变形为禅宗后完全的中国化了。

从这一点上看,侵透中国文明、文化的人,其消化异类文化的能力十分强大,或者说,中国人有股子活络劲。这也造成另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的变化莫测。一个中国人会随着环境做出各种调整,并且这些调整的背后都会有一整套成体系的文化信念支持。

在父母身边工作生活,这叫“父母在不远游”;远离父母在外地打拼,这叫“好男儿志在四方”。遇到一可怜人而行善,这叫“善有善报”,再遇一可怜人而避走,这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以,文化的复杂,必然有着人的复杂。

在教育中同样有着趣味横生的图景。努力应试学习的背后有着“学而优则仕”的驱动,还有“书中黄金屋、颜如玉”的吸引,放弃应试学习的背后有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可能。最有意思的要数,面对学习时间,想放纵时,可以“来日方长”;想奋斗时,可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你可能感兴趣的:(【1608】要不要有点“来日方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