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事:由《设计中的设计》出发

出于职业需求,我可能会经常和一些搞视觉设计的设计师打交道(虽然他们总是称自己只是个做美工的,但我还是喜欢叫他们设计师)。像我上一份工作的运营部老大就是搞设计的,当时记得在一次企业文化的交流会上,他就向我们介绍了一本书,是一位日本的资深设计师写的,叫《设计中的设计》(作者原研哉是位著名的设计师、艺术家、老师,也是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委员)。起初并没有太在意,后来了解到这本书常常会被当作设计系同学研究生考试的教辅书之一,这才对它感受到了浓厚的兴趣。


虽说是设计专业领域的书籍,但从前两章的阅读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典型大学教科书那般大段大段的理论描述和文献引用。相反,它很平易近人,很容易让普通的人对它产生兴趣,因为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时,用到的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可以说是常见到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掉,原来这样东西也是有设计的。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言,“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目的在于传达信息、表现生活的设计有其优雅、艺术的一面,但在现代生活中,这些设计本身却是和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这一点来看,设计可以算得上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艺术了。实用与美学之间的平衡从来都是设计领域持续谈论、永不过时的话题。


当然,我不是设计师,也没有受到过系统地美术、艺术的专业教育,这些都只是我从这本书中所领悟到的内容,有任何不同的看法,大家可以随时批评和讨论。

今天我还想写一点东西的话题也是从这本书中的某段内容里衍生出来的,相较于设计领域,我觉得这一话题可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更有发言权。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电脑技术应该更稳当地取得进步。如果多花点时间,反复试验,让技术成熟起来不是更好吗?在不安定的社会基础上不断嫁接不安定的技术体系,自然容易出现问题。但实际已然如此,并且难以止步。现在,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已经被卷入到这种不健康的技术环境中来。

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但现在的思想和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赶超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情。”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段话是否有所感受?说说我的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技术的进步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首要。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任何一种元素,只要将其拿来和技术相比,它都是落后的。就连技术本身潜力的开发和利用,很多时候也都是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否现在就要了解某一领域的技术前沿,这点本身就存在很大疑问。举个小例子:如今的手机处理器,走在最前沿的一批有骁龙855和麒麟980这些,一款搭载着这样处理器的手机,在性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溢价,即手机的性能潜力是超过当前功能所需要的能力的。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在讨论未成年出入网吧的问题时,家用电脑已经在普及了;当我们谈论控制孩子每天玩电脑的时间时,手机又开始普及开了。当我们谈论出版物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时,网络文学又开始大行其道;当我们开始制定互联网言论约束法规时,自媒体和社交平台早已走进千家万户。似乎我们从来都是滞后的,似乎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一直一直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而当我们好不容易想出一个答案时,这个答案似乎又有些过时了。

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如此的焦虑与担忧,也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进步与落后之间存在的落差。这不是针对哪一个群体、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而是指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规则与状态之间的落差。面对科技地飞速发展,人们在社会领域的应对显得十分迟缓,也十分被动。人们引以为豪的先见之明消失了,各种始料不及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接踵而至,但我们似乎总是只能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能想办法去解决。甚至,不能说是解决,应该叫“补救”,或者是“修复”。

算了,不想了,回到我作为个体中的现实,回到这个充满设计的生活中,突然有种十分舒畅的感觉油然而生,“咦?我一个人干嘛要想这些问题?普普通通地这样生活着不是挺好的吗?”

也许,这也是现在社会一个神奇的地方吧,套用一部日剧的名称,“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的人,如果大家对文中所说的观点有什么想法或其他见解的,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讨论。

思想永远值得碰撞!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事:由《设计中的设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