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

有些书,有些电影,只有在经过真正的生活,才能感受到。



每个人都受限于ta的生活经验,因为应试教育的苦闷与乏味,我们选择性的去遗忘了那段历史,那段曾经在深夜和清晨,嘈杂的教室里大声背诵过的信仰。

每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一定都熟背过近代史,知道了我们民族那段异常苦难的历史,我们曾经在书本里看见过历史,但我们真的懂吗?不懂。

懂吗?不懂。只能说我们不懂,但不能说我们没看见。

姜文的电影就是这样一个窗口,让我们去挖掘那段空白的历史。我承认第一次看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就是看了个故事。

电影里面大量的意象化表达,让人一头雾水,看不懂,但隐隐约约又被里面的情感击中,无论热烈、悲怆还是戏谑,都带上了神秘的符文。你忍不住去探究那些电影背后的秘密,只因为你想去拼凑出一张完整的藏宝地图。

于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看了姜文一系列电影的解读和他的采访。他说拍《太阳照常升起》,是觉得自己40多了,想给自己孩子留下点有意思的(能看的)东西(大概的意思)。

这当然是含蓄的说法,他的电影不同的年代看有不一样的意味,他希望可以和观众互动,希望给观众一些启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重要的是留白,给看到这部电影的人留下思考的余地。所以他的电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正确解读。

故事已经开始,所以思考也伴随着情节不断深入,直到和历史发生碰撞。有可能只是一点火花,那黑夜狂欢后的篝火芯子,在黎明前夕静静地闪烁,然后在时间里慢慢熄灭。但更多时候像他电影里被斧头和呐喊逼停的火车,突然就停了下来,在历史里重拾信仰,看见生活的另一种活法。

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还是无产阶级接班人?我不知道自己还算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我一定是一个勤劳的无产阶级。

高中的时候,在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我们政治老师说过,他这把年纪是没希望看见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了,说不定我们可以看到,然后笑着说希望我们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

我当时以为那是真的,也许我能看见。那时候人有多大胆,梦有多大产。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真的相信过。我觉得未来在向我招手,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悲伤。

踏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社畜后,我才真的看清了历史的真相--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知道了原来政治老师说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在教我们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他不相信,所以他说自己看不见了,可我们也只比他晚出生20多年,如果他看不见,我们大概率也不会看见。毕竟咱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定被历史遗忘的历史,让现在的人悲伤,却让未来的希望闪闪发光。因为未来和希望永远不会被打败,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那只是因为未知永远存在,未来是不可战胜的。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记忆可能出现错位,只有将来是那么值得让人期待。《二手时间》告诉我,苏联解体也只是用了一晚上,但人们信仰的崩塌不应该是一瞬间被毁灭的,快到一个曾经如此坚强的民族都还未反应过来,大厦就轰然倒塌。

我应该去相信什么,姜文的故事告诉了我一个方法。那就是去历史中寻找,永远不要遗忘。去寻找信仰和理想,我们不该拘泥于眼前的苟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出头越。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他一笑就天亮了”。

为这一刻,我发现了历史的裂缝,实践出真知,在这一刻是那么的真实。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流泪,红色精神、理想与大义、他被误读的孤独与悲伤,都没有这一刻直冲脑门的醒悟震撼。

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的下一代应该能够看到。

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牧之和疯妈的故事被影像永远的定格了下来,而我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但我们这一代的任务绝不是躺平,因为我们还没有成功接班。

躺平只是为自己找到一个逃避的借口,我们已然成为此时此刻的蚂蚁了,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踩我们,才开始四处逃窜,开始毫无计划的逃亡。

保持清醒,但不要醒过来,免得挨那无意义的一拳,再次被打晕。水至清则无鱼,可这水它至清过吗?没有的话,你怎么能知道自己不是鱼呢?正是因为浑浊的水掩盖了鱼的样貌和踪迹,不懂可以,但不能说你没看见过。

不去轻易评价自己不懂和不理解的东西,你以为你是在归纳总结,其实你是在拒绝思考。从固执己见的角度看待历史,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除了耐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抵御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