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让孩子自发学习的方法》只要快乐地学 就一定有收获

《让孩子自发学习的方法》读书记录

光看书名,对于有两个孩子的我来说真的是无限诱惑,于是就买了回来。我读书属于读的时候想法超多,然而读完以后能记住的真的不多,于是乎就想有个小小记录。如果您看完也有些许想法,欢迎一起讨论 ᵔᴥᵔ


本书简介

书名:《让孩子自发学习的方法》

作者:[日]  江藤真规

译者:罗晶

本书腰封介绍:孩子学习没动力?不爱学,不自信?日本广受欢迎的智慧母亲、家庭教育畅销书作家江藤真规,成功培养两个女儿考入东京大学的教育方法大公开!


只要快乐地学,就一定有收获

这一章里面,我自己仔细思考了四点,一是“学”与“学习”;二是关于“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三是关于备考;四是关于努力。

“学”与“学习”

        “学”和“学习”原本是极其相近的词,说到“学习”的话,马上就会有一种被强迫的、无趣的印象。而所谓的“学”,就是了解新事物,也就意味着快乐。因为,在那个词语里蕴含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的意义,所以,也许可以说“学”是令人喜欢的一件事。                                                但是所谓“学习”,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好奇心无关,是作为一种义务被强加于自己身上,并且附加了被他人评价的意味。

认真思考了好多天,“学习”,我觉得应该是“学”+“练习”。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学”,对于自己未知的东西都还是有好奇心的,而且仅仅只是知道一下了解一下,没有任何的压力。但是加上“练习”就真的完全不一样了。原本,“练习”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这个动作其实就是让我们从不会到会到熟练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也不是一个无聊无趣的过程,因为每一次的认真的练习都是有进步的。这点我从我小儿子身上明显观察到,他对于练习是乐此不疲的。比如学习自己吃饭,从给他拿碗和勺开始,他就再也不要别人帮忙了。从吃得到处都是,慢慢的开始有所控制,到现在能吃得干干净净,就是自己一遍一遍来,你给他帮忙他还跟你急。还有他学拍球,幼儿园中班的技能,他愣是两岁左右就会了。当时我看到的,就是从一点儿不会,到能拍一二十个,不厌其烦的练习,有的时候我真的是看烦了,他都还是拍了跑,跑了捡,捡了拍。我曾很纳闷,为什么他这么的乐此不疲去练习一件事,我有时候都看着烦,可他就是乐在其中,拍了跑,跑了追,追了捡,捡回来再拍。从他完全不会到能连续拍一二十个看来,他的练习都是有效的。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是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园的时候喜欢演出,中学的时候喜欢英语、地理和物理,但是最终好像是什么成绩也没有。就是初中的时候学地理,明明课上都懂,课后作业都是90以上,可以最后的测验,80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有高中时候学英语和物理,单元测验能考出90+,可是期中考期末考,就只是比及格高一点。在学生时代,这真的就是让我非常疑惑的一件事。三十岁以前这还是我一个不得解问题,直到这两年才明白,“学习”不是学了就可以,练习真的少不了。

这篇文真的拖了太久了,不过对我来说也算是有了突破。近期在阅读《刻意练习》,目前没有完全读完,不过上述问题却已解开。小儿子的吃饭练习是“刻意练习”,吃饭是为了吃饱肚子,并且要做到桌面干净以及碗里干净,除非吃不下才允许碗里剩饭。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帮助他纠正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勺子拿的不够好,嘴巴没有凑到碗边上等等。随着身体发育以及不停地练习,就完全做到了自己很好的吃饭。拍球练习属于他自己“有目的的练习”,凭着自己拍球感觉,做到连续拍球。基本上就是自己看着哥哥拍球,然后自己拿来照葫芦画瓢,没有谁仔细教,会拍就行。

而我自己以前的问题,其实也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为什么我能当时学得很好?因为我的“有目的练习”过程很短,新的知识接受快,当下的练习问题也就很容易。那为什么我的考试总不理想呢?因为这些都是短时记忆,而短暂的练习也没让这些内容进入到我的长时记忆中,因此考试的时候就不太会了。解决办法,不是每天去做针对新知识的练习,而是需要去做一些新旧知识联动的练习,这样更能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算稳固。

书中说所有的练习都是枯燥的,因为得做上无数遍,基本上没有人会喜欢“练习”。不过,每一个小台阶的达成也是会让人欣喜的。从1直接到10000会让人心生畏惧,但如果从1先到2,再到3,再一步一步到10000,也就没那么可怕了。比如学写字的时候,每一笔顿笔顿好了,轻重有数了,位置也找准了,最终字也就漂亮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直接奔字形去了,因此练字总觉得很枯燥很累,还没多少成就感。如果把每一个心理表征(参见《刻意练习》)的建立都视作一个小成功,我觉得练习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枯燥。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说完学习,再来说说“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一般我们认为的“主动学习”就是“自己愿意学习”,而“被动学习”就是“被各种逼着学习”。在《刻意练习》中,我看到了另一层次的“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安德斯·艾利克森为研究“刻意练习”做过关于记忆数字的科学实验。记忆数字,就是指记忆没有规律的数字,测试者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报随机数字,报完后被测试者需要根据记忆全部正确的复述出来,位数越多代表记忆力越好。其中有讲述两位参与者的情况,一位是史蒂夫·法隆,另一位是雷妮·艾里奥。史蒂夫是第一位实验者,当他能记忆40位数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记忆大师,而后面经过两年左右的练习,他达到了82位数的记忆力。他在练习的过程中,最初是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后面基本上都是史蒂夫自己研究的。在雷妮进行实验时,因为有过史蒂夫的经验,作者直接使用了史蒂夫的训练方法。刚开始时,雷妮的记忆速度超过了史蒂夫,但最终她的记录却只保持在接近20位数。因为,她在感觉无法突破时,仅仅只坚持了50多个小时便放弃了。俩人都是自愿参加实验的,相比雷妮,史蒂夫更喜欢挑战,所以每当遇到瓶颈,他的选择是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或者想办法改进自己的记忆方法。而雷妮,只是尝试了两天多就放弃了。有没有觉得雷妮像用尽了现成办法后只稍微努力了一下就放弃的你我?为什么我会觉得史蒂夫是“主动学习”,是因为在记忆40位数之前他也许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法,但后面全部都是他自己的努力创新。为什么我会觉得雷妮是“被动学习”,是因为她只是尝试了史蒂夫的方法,当需要有变化、需要创建属于她的方法的时候却放弃了。

“主动学习”有种惊喜不断的感觉,而“被动学习”是“止步于此”的感觉。

关于备考

对于备考的印象,就是不管什么考试都是几月几号考哪本书,在此之前尽可能将老师讲的记住学会。就好像是自己被拎着到哪儿是哪儿的感觉。江藤真规说,备考是有目的的,是能够培养能力的。我俩区别就是:我认为备考的目的就是考试,考过就结束;而江藤真规觉得,备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提升应试能力,努力的能力,甚至交友能力。应试能力,就是将学习能力应用到考试中。应试能力差,比如我小时候学习,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老师上到哪儿学到哪儿,有时候还跟不上。应试能力强,就如《天才基本法》中的裴之,在奥数训练营的时候,对于需要学习的内容了然于心,面对一书架的书都能列出做出清晰的脉络,学什么、怎么学都清清楚楚。努力的能力,是指不论任何情况,向着目标拼尽全力。人都太容易放松自己,因此,努力也是一种能力。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自律能力吧。对于交友能力,其实我也不是太明白。书中一笔带过,于是我上网找了找,应该是指寻找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人吧。可能是《天才基本法》的奥数训练营里的小朋友之间的表现吧。总之,备考,并没有像我之前想的这么简单,还是有很多的内容的。

关于努力

努力的能力,是无论如何向着目标拼尽全力,那么努力就应该是拼尽全力吧。在我以前的认知,或者是家长以及周围环境告诉我,努力就是不能停歇,埋头苦干,你停下来就是不努力了。所以很多时候,我是完全不会选择全力以赴的,因为那样就难以为继,中途肯定会停下来。看过很多,经历很多之后发现,努力其实并不是埋头苦干,也不是不能休息的。在我在上个公司做第一个岗位时,一位领导让我体会到了,努力并不痛苦,反而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努力不是瞎干,而是盯着目标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当你全力以赴,你就能以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的方法实现目标,当你留有余地,你就有可能达不到目的地。所以就算全力以赴也不会让你难以为继,反而留有余地,会不停产生拖延。当你达到目标,便可以适当的休息。学生时代有目标,但只是偶尔抬起头瞄一眼就又埋头苦干,而现在是紧盯目标,根据目标不断调整干的方法,直到能达到目标。相比,现在的努力显得更有意义也轻松的多,效果也是好的多。所以努力,是紧盯目标,全力以赴不断寻找好的方法。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最值得做的事?


因为你用几天时间甚至几个小时,换取了别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的经验,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这是有史以来我看到的对读书最有诱惑和最有价值的解释。


所以,和我一起读书吧 ᵔᴥ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小记:《让孩子自发学习的方法》只要快乐地学 就一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