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二十年,写给而立之年前

入党

    去年10月的一天,一个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其实每天都会有所不同。比如今天还是和昨天一样吃了三顿饭、今天依旧很高兴、今天仍然想一夜暴富......毕竟有时候做白日梦并不会让你的日子变得糟糕。可是细细想来,今天和逝去的每一天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一天单位党组织同意了入党申请,并召开纳新大会,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想,这一天应该在我漫长的一生中算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了吧。

夜晚的古都

    想想前二十七年,何尝仅有今天之感受呢?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少年初长;从胸怀小志、发奋学习到阔别校园;从初进单位、主动担责到几近而立之年。我所走过的路,虽不漫长,但也有些说话的资本了。

离别

陕北村落

    二十年前的一个春季,六岁的我,还在乡间外婆家的一所村小跟着教书先生咿咿呀呀的读书吟诵,学点阿拉伯数字,但更多的是疯玩。出了学校走下坡横穿过一条小道就是河道,我可是这条河道的老朋友了。总是喜欢用双手拢住清澈的河水,立马手心向上泼洒到自己的脸上,那好不快乐!要说学到多少知识,自然也没有学到什么,当然也没有多提的事情。如今要我努力回忆起来,想起的竟然大多是乡间清晨的袅袅炊烟、耳边清脆的放牛娃的声音、田间地头佝偻着腰又说有笑的村民、外婆吆喝贪玩的我回家吃饭的样子......总之,一切都那么亲切,一切都那么真实!每当吃完饭我都是照例喜欢在窑洞前面的硷畔边蹲着玩耍的,也会被马路上时不时少的可怜的汽车声吸引,眺望一下这“风景”和远方,直到我被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深深惊醒,乡间的美好童年生活看来要结束了。只见院子外面的父亲渐渐地从车上跳下来,然后推着车进了外婆家。他放好车便一把抱着我,用他那扎的我时常尖叫的硬胡渣来我脸上蹭来蹭去,我当然是无比讨厌的,怎能理解他这种爱的方式呢?父亲吃过饭,太阳已经快到日落西山了,我被抱到了自行车前排横梁上的座位上,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走!我带你进城去上学。”当时年龄尚小,但对于玩耍这件事总是不会满足的。虽然我表现的很平静,但我的心情正如陕北作家路遥当年被父亲过继给他延川的伯伯,第二天天不亮父亲就怕路遥看见就偷偷地离去时的心情是一样的。虽然不说,但内心却明白了一件事:接下来要开始不一样的生活了,我以为乡村生活的快乐也该就此结束了。

童年

    说起童年,倒丝毫不像高尔基笔下主人公阿廖沙那么悲惨;而是颇有点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中的样子。从记事起,童年便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一直以为自从父亲接我到县城上小学后,我应该是不可能再回到这块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了。没想到父母为了生计到处拼搏,根本无暇照顾放暑假后的孩子。于是,每到暑假来临,我和弟妹以及舅舅家的孩子都会被接到乡下外婆家去度假。我们可不是自己去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忙碌的父母送过去的,而是外公家极具乡村特点的毛驴拉车拉回去的。还记得外公总是拉着他的驴拉车满满当当地从家装好新鲜蔬菜、瓜果野菜送到城里的我们家和舅舅家,然后再顺道把我们几个孩子接到老家,以解除大人们的照看之难。那头毛驴我也印象深刻,一来是它只要上坡,必定提前加速,小跑爬坡,有时太卖力,也会放几个响屁;二来我知道它一共产下两头小驴驹,我有段时间还放过牧呢!把它们仨赶到草地里,看它们悠闲自在地吃草,吃饱了就安静的卧倒在一起,好像回味着草地里无穷的乐趣。后来,两头小驴驹先后被卖掉,再后来连这头大驴也被卖给其他农户了,只因不再种庄稼了。每当外公驾好车准备出发时,好像乡下的人总是会面带微笑的来上那么一句,“”呵,这是又给城里的儿女送东西去了?“是啊,外公有送不完的瓜果蔬菜,有惦念不完的对子女儿孙的牵挂,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今年,外公搬到了县城的楼房里,为此还头疼脑热了一阵,原因是很不适应楼房里待着,一来闷得慌,二来突然手头没了活计,倒也觉得不自在了。陕北高原上的农民啊,真是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但就是留恋着这一块黄土地。那是根,那是魂,那是他们一生的寄托和付出的见证。

    有段时间,外公对身在外地的三个女儿时常提及,我想他是想她们了。我倒是愿意带着他们去远方走走,连同我一起看看三位阿姨。只是后来由于各种事情,一直抽不出身来,为此一再搁置计划。外公的思想在我看来是比较超前的,在思想闭塞的陕北农村地区,他早在十几年前阿姨们陆续结婚时,就不反对她们远嫁,我觉得我还是挺敬佩的。当然三位阿姨每过几年都会陆陆续续回来待一段时间,只是每次离别时,我都能看到他们相拥互诉。趁着今年不再种植庄稼,为了排遣老两口的心情,二姨索性回来将老两口接到了她们的住所,从聊天群里可以看到他们有了笑脸,亲人团聚,其乐融融,游山玩水,打卡美食和各个景区,出现于各个机场,聊天吃饭......快乐,其实也真的很简单。

回家

    自从回到城市,父母们便着急的安排我的入学问题。在我懵懂的眼神中,我更多的还是疯玩,然后就是照看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以及还在炕上安静入睡的弟弟。但只要观察下最近的父母,我发现他们比过去忙多了。其实就为了一件事,让我顺利上学。父母婚后不久,便一贫如洗地带着锅碗瓢盆来到了县城谋生,为了生计父亲继承了爷爷的衣钵,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流动于各个山村地头,砍些红柳条回家编成农具,再骑车到集市、农村售卖以维持生计。这一点我是到现在也敬佩父亲的,倘若他没有走出来,只是守住那一亩三分田,自然也不会有我们后来的各种变化,更不要说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谋得一份工作了。90年代初,我在县城出生后,家里的情况更加拮据,父亲毅然决定下煤矿,我并不记得这些苦难的往事,都是后来和父母聊天的过程中知道的,想起来也确实有些酸楚之感了!

旧物.旧时光

入学

    进入小学前,我是读过一段时间学前班的。现在想想那段经历,颇有些感慨。我现在也时常思考:为何那时的天气那么冻?那时的条件那么差呢?我们的学前班位于一所小学教学楼后面,是一线七孔窑洞作为教师和办公室,教室里黑漆漆的,即便拉开灯绳,那白炽灯暗淡泛着丝丝红光,犹如风烛残年之老者。后来才知道这灯泡早在1879年就由美国人发明了,集光性是不错,就是光效太低,现在市面上销售的也少了许多,早已被各种节能灯,LED灯所取代。教室的地面是用砖块铺就的,上面整齐地摆放着长条凳子,桌子,都是那种三人桌,倒也热闹。上课情节我早己记不清楚,只对那一时段的上学过程记忆犹新。一是天气寒冷。每至冬季,陕北天降大雪,天气异常寒冷,手脚耳朵冻得通红,甚至掉皮发痒,回家只好接盆热水,泡泡脚。但这方法疗效只管一晚上的,毕竟整个冬季都是绕不过。二是每位学生轮流往学校带柴火,因为教室也没有暖气,只能学生自己拿袋子装点柴火,每次早上老师开始在教室火炉里生火,放进柴火,再放几大块石碳,教室的这一天就相对暖和了,学生也可以安心学习了。我很佩服那时的老师,还要负责生火,后来老师意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班上不少学生在小小年纪也就学会了生火。我便是其中一个。这样的日子并不长,过了几年,就离开了这里。

小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像田间老牛一样吭哧前进,从来不曾停歇。上学前父亲不再打工了,他在做另外一件大事。由于我们属于外来务工子女,到城市学校上学必须要有城市户口或者交借读费的缘故,父亲想了很多办法。总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场面是:当开学前一天时,父亲一大早就督促我起床,要我跟着他去县城的一所有名的小学。他顺手拿出了一个户口本,比较破旧,但一看就不是我们家的户口本。我带着困意和父亲来到学校报名处,路上一个劲地叮嘱坐在身后的我,如果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就说,“我叫张小伟”,你爸妈叫什么?你就说......我很不情愿地问父亲,为何不能说真名字?父亲说:“你要说了,就上不了学了!”我并不知道原来当时入学需要这样的方法,借用城市人家的户口才可以顺利入学。这一名字,一叫就是六年,直到六年级快要毕业学校建立学籍时,我才更改过来。到了学校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学校很大,一栋五层的教学楼看起来非常雄伟,五层教学楼前是一排整齐的窑洞,那是老师的办公室。我跟随着父亲走进中间一件办公室,只看到洁白的办公室门帘上印着“教导处”三个鲜红大字,倒是让我有几分敬畏之感。进去之后,父亲拿出了户口本,开始登记报名,一切还算顺利,不久我就坐到了一年级教室里。老师不知在讲台上讲什么,我也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一直在门后看我的父亲是否离开。所以我一边听老师讲开学的注意事项,一边回头看身后的父亲。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被父亲叫出来去了隔壁的一所小学。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得知父亲找了在县城比较有能耐的老姑父,听说隔壁的小学更好一些。我已经被搞得昏头转向,只是机械性地听老师讲述注意事项,发课本、打扫卫生等。等到一切都结束后,我和父亲高兴地出了校门,可谁知自行车不见了,这下代价可大了呀!这可是父亲出门的“快马”,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这可咋办才好。我们希望有人能还回来,等到家长都离开了学校,校门口只剩下一辆孤零零的二八破旧自行车杵在那里,像个“孤儿”!父亲猜想一定是某个远路的家长骑错了车,于是坏笑一番,就把这辆自行车骑走了。虽然开学后的前几天一直来看接送学生的车是否有我们的,我们的自行车又是谁的?但结果并不乐观。可能别人觉得我们的自行车比较新吧,于是,父亲抱怨几句后,也就把这辆车当作自己的来使用,这辆“失而复得”的车又回来了!

读书

    算得上真正的读书时间,可以从中学至大学算起了。高中毕业前,我是没有离开过县城的。县级初中到县级高中,小地方里上的学校却是最好的。六年时间似乎只知道日复一日的上下学,学知识,也没什么精彩之处。倒时高考前的日子,可做一浅谈。高三复习一年,时间非常紧张,学校当年邀请新东方俞敏洪老师来校作励志报告,我们的主席台其实更像是一孔窑洞前的院子,我想俞老师走过许多城市,站在窑洞前作系列讲座该是头一回了吧。学校想尽办法推动学生复习,一层层压下来,就得毕业生承担,一天的试卷犹如雪花一般飘落进桌兜,充斥于眼前,只是大家都埋头苦读,于是快乐还是更多一些。大家不约而同地吃午饭,结束后也不顾休息,急忙带着文综复习本来到学校操场大树底下,开始背诵。这种场景我后来在大学时也见过,比如每次期末考试时,楼道里,校园花园中都是早起的学生,书声琅琅,和清新的空气融为一体。这样的场景我也经历过,大三时毅然决定考研,每天的复习更加忙碌,最惊险刺激的就是每日早晨在图书馆外排队,稍微迟一点就可能抢不到座位。后来的场景我屡现不鲜,不变的是人们的匆忙和追逐梦想的脚步,变化的是越长大,人们的脚步越加急忙。我清晰地记得,有次到图书馆排队,我前面是一位柔弱女大学生,背着电脑和书本,满满当当,都在着急地等待开馆。随着门一打开,我们健步如飞地跑去,结果此女子犹如火箭发射,极速前进,一口气跑上四楼教室,以至于紧跟着她的我在三楼实在追不上,只好放弃慢步前往。细细想来,这不就是青年人追求梦想、为之奋斗最好的身影吗?最美好的读书时间就是大学四年了,告别了家乡,走向一座三线城市求学,升学压力的消失,熙熙攘攘的人群,偌大的校园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我一度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大学宿舍是八人间,人多还是比较热闹的,除了一名来自甘肃天水的小伙,其他的都是陕北地区的,所以大学四年一直没变化的就是乡音,日常交流就是陕北话,后来甘肃同学也能说上几句。

旅行

    我想对于大部分青年来说,旅行大多是伴随着自己的求学历程的。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也有人说:“人生一定要有两次冲动,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是幸运的。

榆林站

    榆林,一座陕北的小城。这里没有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画卷,有的是北风凛冽的寒风和偶尔卷地而来的黄沙;这里没有那么多珍馐美馔,有的是陕北人自觉地齿颊留香的羊杂碎、油旋、拼三鲜、洋芋叉叉......这里的人说话声音嗓门大,做事麻利,风风火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待人热情的你都会不好意思,尽显陕北地区豪迈粗犷、朴实热情的地域风情。时间一久,你会留恋榆林夏日的清凉和一年随时可见的蓝天,你会不禁地走进老街,踩在大青石板上,遥望前方不远处的钟鼓楼;你会快步走进二街,会狠狠地喝上一碗羊杂碎,就上两个热腾腾的花卷。一顿饭饱之后,再出发!这座小城,停留四年。

鞍山站

    鞍山,一座老工业城市。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论是一二九公园、烈士山公园、市府广场还是鞍钢博物馆,这座城市总能给人一种苍劲厚重的感觉。

    丹东,这是一座安逸干净,到处充满边境气息的边境城市,隔着鸭绿江,眺望对岸的朝鲜,对于我这个来自内陆的我来说,充满了太多的新鲜感。

鸭绿江断桥
丹东.锦江山公园山顶
大连.棒棰岛风景区

    大连,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城市,仅仅是因为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多年前的五一假期,我和一位山西的舍友即兴决定,走出去看海。在这里,两人一同参观了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同时去金石滩、棒棰岛、发现王国、青泥洼等景点,乘坐着大连地铁,吹着微凉的海风,开心不言而喻。


沈阳.张氏帅府
沈阳站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这座城市同西安一样美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繁华在这里不输于任何东北城市,太原街、中街、沈阳故宫、张氏帅府……历史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就迁都于此,并更名盛京。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立满清国。沈阳,因此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本溪.水洞

    本溪,来到辽宁走过的第七座城市。来到这座城市,纯属是一个意外。临近假期闲来没事,正好研究生同学约去本溪帮忙高考志愿填报,故在此停留数日。其间游览了本溪水洞,满族自治县等地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城,自然有她的吸引力。

.北京.天安门广场

    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读研期间每次假期回家,都会取道北京进行中转。一共途径两次,第一次去了童年就渴望去的天安门广场,并登上城楼眺望“新闻联播画面”,一览首都的繁华,聆听一座古都历史的回响;随后参观了北大和清华大学,感受大学之精神。第二次来北京匆忙跑了王府井、南铜锣古巷、鸟巢、水立方、圆明园等景点。唯一的遗憾是两次也没能进去毛主席纪念堂,种种原因,希望尽早能前往。

感谢

校园

    求学18载,没有觉得读书很难。但留有与学习有关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倒有一件。那就是不得不提及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说研究生考试是入校的通行证,那么完成一篇质量可观的硕士论文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了。为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准备了许多,也下了一番苦功。我的理论导师沈红教授,严慈相济,一丝不苟,两年的求学之路,为了我论文的写作和顺利毕业,导师付出了许多辛劳。她要求学生一入校必须学会查阅文献和整理文献观点的能力,以至于后来的文献查阅比较顺畅也得益于导师的要求。从初期要求每周查阅不少于5篇的硕士论文,并整理论文摘要和主要观点,再到更多并自行说出论文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这些严格的要求,现在想想一点都不为过,反倒是怀疑自身的自觉性当时怎么会如此之差!她对学生严格要求,学习生活中有问题时会立刻指出要求改正,所以一段时间内我对她是特别敬畏以致害怕的。但主要原因是对她面对学术一丝不苟和严谨的精神的崇敬。毕业后,我们在西安有过相聚。再后来,她去了南方的一所高校任教,联系就只在微信和朋友圈了。她过得不错,每天都能看见大海,吹着海风。

结婚

    在我没结婚之前,作为一名资深的90后,我甚至想着一个人就挺好的。反思了一下原因,原来一个人好啊,想吃就吃,想去哪里逛就去哪里,想在房间里大声说话就大声说话,那是多么自由洒脱的生活呢!想到这里,我都忍俊不禁,想开怀大笑以表示我对单身的向往。

    我一直是这样以为的,直到我遇见现在的妻子。一些想法也在发生变了......

    妻子比我小两岁,性格温和大方,做事比较干练,这是我很欣赏的。

    她长相姣好,可爱大方,时而撒娇,时而认真,倒是让我从相识就心生喜欢。于是,斗转星移间,我们很快走到了一起,彼此欣赏,也能在生活里理解对方,相处融洽不少,最终确定相守一生。婚姻之所以美好是由于懂得责任和理解。于是承担的多了,担当就有了;亲身做的多了,理解就多了;沟通的多了,信任就多了。

后来随着女儿的出生,我们的角色也在发生诸多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充满幸福的。从第一次迈入母婴店,首次拿下千元多的母婴用品,再到后来常态化产检;从产检中出现的小问题到最终排除的惊险担忧;从妻子半夜宫缩待产到火速赶往医院生产;从护士一次次走出产房给我通知事情到离开产房。这一切,真的是在历练一个男人的成长。

记得妻子生产的前一晚,我们照例是下班后骑车去外面吃了晚饭。妻子行走到了孕晚期已经比较吃力,于是我早在几月前就入手了第一辆电动自行车,这样出行就比较方便一些。其实妻子在买车前,多次示意要不我们去二手车市场看看,我说:“你要去哪个市场?”她笑着说:“当然是电动车市场,能骑就好了”。当时我的心里有些酸楚,想想婚后也没让妻子及时住进婚房,买车就买辆新的吧!全当是图个吉利,预示一帆风顺之意罢了。骑车回来路上,我问妻子:“你觉得目前生活苦吗?”她搂着我更紧了,“怎么会苦呢?我觉得我遇见你很幸福呀!咱们现在骑车,以后照样也能买车嘛,莫非会一直这样下去?”她说。听完妻子的话,我将车速降了下来,慢慢享受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味道。

吃完晚饭回到房间,简单收拾后便相继入睡。后半夜时分,妻子叫醒我告诉我疼痛难忍,可能快要生产了。急忙收拾后,妻子喝了一杯热水后,仍旧是弯着腰浑身冒汗。她示意我拿出手机,她穿戴上早已准备好的衣帽,让我赶紧拍照留念。随即便打车火速赶往医院,后被告知即将临产。产房外,我向家人们打出电话,告知妻子状况,住在近郊的母亲和弟弟不久便来到医院,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护士一次次推门,通知到“XX家属,你妻子目前........”于是这一天应该是最为忙碌和紧张的时候了。通常最终的结果是:“这时护士抱着孩子,走出产房,笑嘻嘻地告诉家属,你家生了个儿子/女儿,母子平安,恭喜。”但是我并没有等到这样的惊喜。护士是照例出来了,孩子照例是在婴儿车里推出来了,但是我看到她婴儿车里放着一个氧气袋,嘴上挂着氧气面罩。顿时心一揪,心生恐慌。护士告诉我说:“孩子呛到羊水,差点窒息,后经评估为低评分儿,需要立即转新生儿科住院观察,请准备好必需物品,家属不能探视,出院时间视情况而定。”

待续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二十年,写给而立之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