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简快四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已经进入第三个模块,这样的速度我挺开心,就是想让自己快速精进、快速成长起来。
上午的课程段老师带领自己做个静心冥想,静静地去想象目前在关系中最困扰自己的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谁?想到你和TA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情绪感受?什么身体感受?如果给你们之间关系打分,你会打几分。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自评表。冥想的环节我有点犯困,但是脑海中老师说的问题我都还是能很清晰地回答出来的,因为处理好各种关系也是我2019年一个重要的目标,我相信简快这四个模块的课程学完,对于各种关系的处理一定会大有帮助,同时,自我人格也会更加完善、成熟。
成柏毅老师的团建环节的设置让我佩服有加,设计非常巧妙,寓教于乐。没有了以前课堂上团建的生硬感,用粘口香糖法在游戏中三个小组顺理成章分组成长,接下来用“穿糖葫芦法”让大家互相记住小组成员的名字,这个环节设计之新颖,让我深深看到柏毅老师之用心。佩服之余是感恩!
段老师全天的授课内容真的是精彩纷呈,最吸引我的是这些学问太实用、太落地。
生活中的困扰是什么:
一、 来源:
1、 不愿面对
2、 不愿接受
3、 不愿放下
当一个人不愿意去面对那些人、事、物,就没有机会去真正看见这个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当你不愿意去面对那些事和物,你就无法看到它背后的真相。
当一个人不接受自己、不接受别人,那么就没有考虑到界限问题,对于有些事情、有些人的接受,会让自己很无奈,甚至有种被迫接受的感觉,但是,那是人家的问题,TA才是TA人生的助人。允许自己去体验这段经历,也允许别人去体验TA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生。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所有的经历都是一份体验,所有的痛苦都是一份经过包装的礼物。
不愿放下。就是有很深的执着心,很强的控制欲,很多的不安全感。特别是在亲子教育上面,竭力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出来的光明坦途去发展,这样才是安全的、这样才是正确的。孩子在年幼的阶段或许会遵照父母的期待去发展,但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识建立起来之后,TA是不会按照父母的精心设计去发展的。
去看到自己控制的背后到底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有多少时候是自己把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放在了现在面对的人、事、物上?你所担心的一切真的会发生吗?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映射,去看看自己的内在的安全感到底缺失在哪里?是哪些信念、规条在限制着自己?
二、 信号:
1、没能力,不知道——行为层面。
自己没能力做到,多半的原因是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打压、包办、限制太多,慢慢形成自我否定,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深深的信任感、更没有得到充分的允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事情。
同时,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也是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一。李中莹老师说:完美主义是自己杀死自己最好的方法。所以,没有好与坏二元对立之分,只有好与更好的,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允许别人如其所是去体验TA的人生;允许自己不够完美,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别人的评价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2、不愿意,没资格——心理层面。
不愿意、没资格,是资格感缺失。原因也许是小时候被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催眠,或者是隐性的背后看不到的系统动力牵制的原因。
很多人意识上会很想要一些东西,比如很多人想让自己拥有很多的钱,但是,它的潜意识是不想要的。通过系统排列,“钱”是不看TA,或者TA根本就不去靠近钱。有些人可能钱到手里了,总是留不住;有些人是压根就不想去要属于自己的钱。突然发现,我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情况,我不去要属于自己的钱。工作之余我和朋友开了一个店,很多同事、亲戚、朋友会用我们的东西,但是活干完之后,该结账的时候,我从不主动去问人家要,等人家要记账了,一次次催促我也很少能按时把合同送给人家,导致有时候几个月才会把钱收回来。以前,我总觉得这是我太拖延了,把这些事当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今天听了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阐述,我发现这个问题或许不是我认为的原因——拖延,或许这背后真的有动力系统的影响。所以,需要去看到真相,去和真相和解。
用心沟通法练习:
1、�A:请你看看我 <说三遍>
B:
‚AB交换角色
ƒAB交流分享
2、�A:请你看看我。 B:我看到你了(看A)
A:请你接受我。 B:我也接受你。
A:我尊重你。 B:我也尊重你。
A:我爱你。 B:我也爱你。
‚跟随感觉做出肢体动作。
眼神对视,发展内心。
这个互动体验,直接触及心灵。第一轮当我做B不去回应A的时候,我看到了A伙伴的失落、委屈、无奈;当我做A的时候,面对我一次次请求而不愿意看我的A,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伴侣,我愤怒、抓狂、看到他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样子,恨不得踹他几脚。
第二轮当我做B的时候,我全然地看着对面的伙伴A,伙伴A的眼眶慢慢湿润了,当我们俩拥抱的时候,她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当我做A的时候,我思想跑了一下神,我在去瞄一眼PPT上的四句话,当我的不能全身心去投入到这些话语中的中的时候,我的身心是不合一的,对方感觉到我没有上次投入,当我和她拥抱的时候,她感觉到我的身体没有上一次柔软、放松。这个不太完美的体验,对我十分十分珍贵的提醒,当我们去面对自己的孩子、爱人的时候,全身心去面对他们有多重要,语言是苍白的,但是身体的感知是很真实的,当你心不在焉去回应自己孩子、爱人,对方的心是根本感受不到你的爱的。所以,高品质的陪伴特别重要。
心理活动的过程:
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经过我们的BVR,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经验等,在我们的内在形成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当我们收到这样的信息,我们就会对它们进行分析、加工、判断、删减、扭曲、一般化,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所有的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给它的,这些意义会形成自己保护机制,我们的大脑在处于危险的时候,我们会采取两种应对模式,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这是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学会的生存方式。这些新的意义、新的保护机制,因为我们的思想信念的加工处理,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情绪感受,不一样的行为意欲,我们说话声调,我们的身体语言也会跟着有不同的变化。
所以,如何把外在发生的一切事物变得更有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事物本身没有意义,那么不妨我们就去转化,把它变成一个好的、积极的意义。
人有三种类型:
一、视觉型。
都用图像、画面作记忆,思考并运用。
二、听觉型。
多用声音、说话和文字做记忆思考并运用。
三、感觉型。
感觉型的人多用感受做记忆思考并运用。
每个人都的独一无二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样貌和灵魂,当你能够看到一个生命,了解TA的特性,尊重TA的行为特征,你才能真正懂TA,才能和别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对于孩子你懂得孩子的特性,才能够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孩子是视觉型的孩子,很有画面感,TA上课就得看着老师才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这样的孩子或许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上课的目光跟着老师走,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是目不转睛、专心听讲的好印象;但是,听觉型的孩子TA不需要不听地看着老师,TA需要的是用听觉去捕捉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什么看似上课没有认知听讲,没不怎么看老师,但是人家课后的作业都能完成很好,成绩也挺不错,这些孩子被老师认定为聪明的孩子,其实这些孩子或许就是听觉型的孩子,TA虽然不看老师,但TA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全身心学习了。就像段老师的女儿,听着自己的录音背单词、速度快、记忆量大;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是感觉型,这类孩子父母需要多抚摸孩子,摸摸TA的头,拍拍TA的肩,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TA在学习的时候会靠自己感觉、多去思考,但是上课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容易多动,TA的身体需要来回动起来,课堂上爱做小动作的孩子或许会这样这个特性,这也是TA学习的方式,TA做不到看老师、或者专心去听,TA得不断去感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你真正懂得用一个人的时候,真能真正理解到TA。
读心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球的转动,让我们知道一个人TA是如何去到未来在创造去想象,如何回到过去的画面中去回忆,同时如何感知到TA沉浸在感觉中在体验。这样技能无论是在咨询中、谈判中、与人交往中都是一项非常好的看懂别人的技能。
下课走的时候忘记带笔记,所有的理解都基于我自己的理解,以及有限的课堂上的记忆。如有不准确的请所有看到的老师和伙伴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