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悲秋,秋何以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

随着秋日的临近,逐渐来袭,空气中似乎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莫名的悲感。这是秋天到来,首先感受到的。

悲言、悲语、悲伤字,铺天盖地般来袭,古风诗更甚之。我也品读了几篇,秋叶、秋风、秋月夜,字里行间皆是浓浓悲秋之情,亦让我些许低落的心情,更浓了些。我突然便不明了了,为何秋来,呼吸间都渗透这点点的悲意呢?

直到我简单翻阅一番,加以思之,略懂了一二之缘由,便如我文首所言一般:悲秋,自古有之。

楚辞 · 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此言出自《楚辞·九辩》,为宋玉所作。其寓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楚国衰败之势,国亡之悲;亦感叹心之悲,悲己老而无成,岁月催人老,如秋叶飘飞,草木凋零,却不知路途之所在;更道出生命之短,壮志难酬志不平,年年有秋日,岁岁人已老。

藉于此,秋便伴着古文人骚客,或因郁郁不得志,或是借秋寄相思,等等之悲情浸入秋之中。有李太白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杜少陵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或是陆放翁的“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

或许,这是自古便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悲秋之情。

秋日,亦是困乏之季节,由夏日炎炎,心意烦躁,体耗甚多,到秋高气爽,心舒气凝,所耗渐少。因此由夏入秋,在消耗之后并出现疲乏之意,所谓“春困秋乏”,自有道理。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寒来袭,亦影响身体五脏六腑之气,进而惹得情绪低落,心慌乏力,也必有之。再者,从五行之说来讲,四季之秋属“金”,五脏之肺也属“金”,而七情之悲亦属“金”,可见,三者相关之强,联系之密,秋日心躁,悲从中来,也是有的。

秋之悲,悲于心,悲之情在感伤;悲于身,悲之感在情绪。

虽有时不能自已,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但切莫一悲皆悲,触景生悲。秋,不只有悲之意,更是收获之季,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之心。

秋收之季,可望尽无垠麦浪硕果丰,可欣赏杨柳依依裹金衣,可见秋雁空中舞,可听秋虫奏乐章。突然,便想起了儿时,那时的秋日是温暖的,喜悦的,满足的,丰收的;是兴奋地看着收割机大口大口地吃着稻谷,乐此不疲;是无忧地躺在草垛上紧盯着调皮的云儿从小马驹变成了长颈鹿,不亦乐乎。

原来,我们不是没有喜秋的时光,是时光消磨得我们逐渐悲秋,双眼被蒙蔽,忽略了秋日的种种。美,生于眼,存于心,在于发现。

悲秋,常因生活而起,但我们要被生活之烦恼悲化么?

不!我们应是逆水而上的游鱼,迎着暖阳的雁儿,顶着冽风的秋虫;若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心,便是悲秋,亦大可化之。

即便天公不作美,也要人有胜天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说悲秋,秋何以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