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一直很快乐

      2017年的冬天,去天津听奶茶刘若英的演唱会,当时是我敢世界巡回演几乎每一首歌我都在跟着嘶吼,在听奶茶讲话的间隙,隔壁座的姐姐问我多大,我说我90后,她笑着说以为奶茶的歌都是80后听呢,我笑着说我属于90后的年纪,80后和70后的心。在2019年的今天,奔三的旅途上时间走的越来越快,而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状态越来越像一句歌词唱歌:“当人活成了一棵仙人掌 掌心的泪却还是滚烫”,前一阵子在KTV唱这句歌词真的是一种扎心的感觉,明明努力在变化,但却总觉得处处都被时代丢下了,如果必然成为仙人掌,那是不是可以做所向无敌的仙人掌? !

      大学时最喜欢的作家是王朔,基本上大学4年我的状态也是那种无知者无畏的样子。胖成130斤的女生,夏天裤衩子、人字拖,冬天大棉服、厚毛裤,除了一门自己喜欢的课外,其他的课永远在读闲书,一个人忧郁的写日记。用今天老友的话形容就是那时候基本上就是爱谁谁的过活着,开心、痛苦都自己在那翻滚。4年的时光,王朔的书都读完了,甚至连他各种八卦还有各种影视剧能咬牙看的都看了,除了渴望至今没欲望看外,《顽主》《编辑部的故事》这些也都看了。幻想着成为一个潇洒的痞子,最好是能勾搭帅哥,能侃大山,如果也能写出点东西来最好。

      “垮掉的一代”这种名词洗脑式让人向往,不过从至今我还没学会开车这件事来看,以及个人经济水平来看,实践和敢做才是最重要的。过去18年只会死读书的人,看到那些图书馆的书,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比较恰当。基本那时候所谓土鳖这词比仙人掌更适合一些。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去逛图书馆,借各种书,最猎奇的心态是借馆藏书,那些90年代出的已经破损的书,读着感觉自己也有了历史厚重感(事实证明这是扯淡)。那时候

      读米兰·昆德拉老人家,有种感觉《玩笑》这书奠定以后的我的人生基调:funny。哲学式的人生观,很符合所谓正经人要“假正经”的诉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时过境迁时我们才会明白。

    成为仙人掌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潜质。忍不住觉得从大二被“罢免”生活委员这一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任官职开始,注定了未来的岁月即使懂得了政治正确这件事的这件事也做不到政治正确这件事的悲惨结局。要成为一个所谓“合格”的现代人最忌讳有古代所谓陶渊明和屈原这类人的情结。21世纪节奏这么快的社会,悲春伤秋的同时也该制造经济价值,制造话题价值。现在回想短暂“大学政治生涯”的失败,如果当时可以及时反思,还有救,最可怕就是陷入自恋主义,可悲、可恨、可耻。 反观大学时看的书,真是生生把一个根正苗红的可培养的好少年给腐蚀了。看村上春树的小说,竟然真觉得一定要读已经去世的作家的书,相信作者的话并且还真去贯彻的,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和傻无异。

      在基本上算是穷乡僻壤的地方,在追逐科技的21世纪初还读《1984》还着迷的人,一定程度上是注定了未来会被现实鞭笞的结果--因为跟不上时代和环境的步伐。一定程度上科技甚至事物没有绝对好和坏,就像狂风骤雨一样,等它原始的准备成熟或时间恰当时总会来。节奏快和慢是环境,物理的客观环境,在山沟里,注定了时间虽然以和外面一样的速度流逝但那里面的人还是会觉得慢。虽然精神上被奥威尔震撼,但当时很明显更着迷村上春树的《1Q84》,20日记60-90年代,发展很成熟的社会发生的事情,当然,今天我们的“微商、传销”所谓病毒式、洗脑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看,是一件很偶然又必然的事情。当人被环境裹挟着往前时,无论是生活或还是工作,一定程度上没有人喜欢保持独立的思考,跳出狭隘的定义去思考,毕竟现实中追逐愉悦和追逐痛苦而已,潜意识里的历史中的我们往往会占了主导做了选择。

       克尔凯郭尔式的宗教主义和哲学式的思考,注定存在,但必然是小众的。有他的勇气一生不娶的人是少数,像他一样有财富可以供生存的人更是少数。社会环境和结构,也就是所谓现实,让部分人不得不把谋求生存放在第一位,大势所趋的事情,非要拧着来时,必然是痛苦疲惫不堪的。仙人掌生长在沙漠,贫瘠的土壤环境这是它生存的环境,它没有选择的权利,或者说只可以选择生或死,然后自然选择让它进化成了叶子带刺茎储存很多水分和养料的样子。成为仙人掌也不错,但所向无敌更多是个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实你一直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