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心理发展过程VS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VS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

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进程,是分阶段的进程,还是连续的进程与分阶段的进程以某种关系统一在发展过程中。理论归结如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是连续进行的,不分什么阶段的。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展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进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可以通过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均衡性和心理发展的量变、质变的统一关系两方面来说明。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是以快慢不均衡的发展速度连续进行的,由于发展速度是上的不均衡,心理发展的连续进程就被快速期所中断,而出现不连续的阶段。也就是说,以各发展的快速启为分界,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进程出现一个个不同的阶段。

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在心理发展的快速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急骤的更替,新质的典型特征形成之后,仍在继续发展,进行另一新质的积累,准备新的飞跃。所以,在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刻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量变中含有质变,质变本身体现在量变之中。由于心理发展体现这种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关系,就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不同学派依据他们对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标准,并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

如生理发展为标准,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育情况,把儿童心理规划为三个时期;

以种系演化为标准,按人类种系进化的不同时期,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以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期的标准,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以主导活动的变迁作为分期的标准,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等;

着重谈谈以认知结构和人特征为标准,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时期,儿童将感知运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有:

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三山实验”来说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倾向。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型,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为缺乏层积累概念。

思维的不可逆。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头脑中进行思维运算活动,思维的可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

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埃里克森修正并超越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里社会危机。

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

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是否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心理性发展阶段

性心理发展阶段说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包括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即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危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365心理发展过程VS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VS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