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容易受骗?

今天看了友友行走在琴键上的猫写得一篇关于骗子的文章,想起了前天在老妈家的一件事情:

我正在客厅跟老爸坐着,听到女儿在里屋跟奶奶在辩驳什么,于是我过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奶奶刚接了个电话,听起来是推销什么骆驼粉的;女儿生气的原因,是对方居然对奶奶的住址、年龄等信息了如指掌;于是断定奶奶一定是平时在网上泄露了自己的一些信息,埋怨奶奶不够谨慎。

女儿这边劝,奶奶仍旧随口答应了那边货到付款的订单;不得不服骗子的手段,等女儿抢过电话回拨过去,却一直提示是个空号?

这下女儿更理直气壮了:“你看看!这样的电话会有真的?”

奶奶不好意思的回答:“人家电话里说了,说东西是真的,可管用的了……”

唉!我滴娘啊!这话我跟你说过无数次了:有谁卖东西会说自己的东西不好呢?

老人为什么就记不住呢?


父亲的电话,屡有那些“响一声”骚扰;每次遇见这种情况,父亲总想打回去。我觉得他是怕漏接了别人电话,于是总劝他:“不用回了!是熟人找你的,还会打过来的。响一声的,通通不要回拨,都是骗子!”

父亲总是不甘心:“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想看看是谁打的?号码好像见过……”

现在我心里明白了:父亲爱打电话!

为什呢?因为他喜欢有人跟他唠嗑儿,有电话打过来,不管是谁,他更盼着有人跟他说说话儿……

所以,这类诈骗电话,也许在他们这里更容易得逞。


为什么他们这么容易上当?

我想来想去,都觉得只有一个原因:子女的关心不够!


社会发展的节奏,不用说退休回家的老年人,就连整日流连于网络的年轻人,都未必能够完美的跟上。至于那些不断花样翻新、令人防不胜防的骗术,我承认我是无法一一辨识的清楚。

那么,这些逐渐离时代脚步越来越远的老年人,他们能辨别吗?

网络、流量、平台、电商、朋友圈、视频语音聊天……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名词,不断冲击着他们日渐衰老的大脑,一次次的搞不懂、搞不明白,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无助和疑惑:自己是真的老了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一直拒绝使用智能手机了:因为他不愿承认也无法接受自己学不会使用这个东西的事实。

为什么他学不会?因为作为子女的我,从来没有耐心的坐在身旁手把手的教过他。

这应该是一个共同的问题:身为人子,我们有多少人对这些问题有过耐心?


由此,就不难理解,曾经遍地开花的健康讲座为什么会深得老年人喜爱和信任了。

骗子对骗术和心理的功课到位、研究透彻是一方面,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老年人在骗子那里得到了在子女那里感受不到的关心和照顾。

一口一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甚至听说有直接叫爸妈的;他们会耐心的为老人讲解有关健康、心理、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知识”。

我们的父母被别人叫做了“爸、妈”,他们在骗子那里得到了在子女身上得不到的理解和温暖、体贴;再加上每日不断的小礼物、小惊喜轮番轰炸,这些叫他们如何抵抗?


因为退休后生活节奏的不适应,他们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孤寂;因为与时代的脱节,他们可能陷入被社会遗弃的失望和困惑;更因为缺少应有的关心和体贴,他们体会不到真正的天伦之乐,子女之福。

这一切,作为子女,我们没有责任吗?

正是我们对父母的疏忽和冷落,给了骗子一次又一次的可乘之机。

我们记得在情人节给Ta送礼物、发红包,却没有想起在重阳节给父母送去问候或做顿饭吃;

我们记得在自己生日吆五喝六的找人一起庆贺、Happy,却不记得这同样是母亲受难的日子;

而更让他们感到失落和心凉的是我们虽然坐在他们身旁,却都在自顾自的刷着视频、发着朋友圈……

就这样落寞、孤寂、与时代渐行渐远的他们,怎样去抵挡那些花言巧语?怎样去面对那些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怎样去辨别那些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的新式骗术?


如果我们能够向那些骗子学习一下,学习他们钻研老年心理的敬业,学习他们对待老年人的那种热情、耐心、体贴和周到,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就可以少上一些当呢?

有些时候,我们还应该鼓励、帮助和支持他们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让他们从这些兴趣和爱好中体验到一些快乐,寻找一些心理依靠,或许也能从某种程度减轻他们的失落感和孤寂感。



说了半天,很多事情,我也依然做不到。就在昨天,女儿还埋怨爸爸妈妈:俩人吃完饭一人抱个手机,我吃饭的十分钟里,你们谁都没有看我一眼!

惭愧无用!只能是在今后,能想到的时候,尽可能的尽力而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容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