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位闺蜜因参加朋友婚礼,请了三天假,假期第二天公司内部群就宣布,公司解散!
犹如一道惊雷从天而降,震的你天昏地暗。
不过了个假,工作就没有了。
这样的案例,在上海每天都有发生。繁忙的城市,拥挤的地铁,忙碌的行人,你无法预测每天和你擦肩而过的求职者,更无法预测某天你也成为其中一员。
2015年8月初入上海,怀着对梦想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年轻的心。
然而迎接我的,却是一场长达三个月的求职之旅。
房租费,交通费,餐费,还有乱七八糟的花费。将那个刚从校园走出的稚嫩女孩,压得喘不过来气。更要命的还是来自老家的电话声。
对我而言,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86400秒。每一秒都度日如年,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躁,又像荒原的流浪者孤独迷茫。
眼泪就想断线的珠子,情不自禁就落下,嘴唇被咬出了血,袖子被撕破,如何也控制不住,情不自禁,坐在马路边的花坛石阶上,嚎啕大哭。
至今都无法忘记,人突然之间就长大了。
对这个初入繁华都市的女孩,上海就这样给了一份特殊的见面礼。
我相信这见面礼不单只给了我,还有千千百百的追梦人。
2017年的电视剧《欢乐颂》,将以往的经历再次展现在眼前。关雎尔的艰难实习,邱莹莹的及遇人不善,樊胜美的强撑和不幸。现实中,这三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奋斗着的一个人呢。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樊胜美坐在马路边,想哭却强忍的镜头,最后泪如瀑布,像极了当年的我。
朋友总是调侃上海对有钱人是魔都,对贫穷人是“磨都”。
相比他,我还稍许好些。上海三年,他总是游走在搬家,找工作之间。一间小小的宿舍,将四五人塞得满满的,认识不认识的都可以合住。我们总是称这些房子是宿舍,谁也不愿意说这是我的家,或者房间。
他总是看起来很疲惫,仿佛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完全看不出二十几岁年轻人身上的朝气和活力。每次见面也总是感慨,感慨完后就拍拍桌子说:“明天重新开始”。
有多个“明天重新开始”,而我们每天都在重新开始,即便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还是要早早的起床,表现的精神抖擞去上班。
一个女性朋友一次在聊天时说:“上次,我头晕难受就一直扶着人行道边的铁栅栏,不是怕被别人看见,而是害怕别人打120,我没钱付。”
她说完,我和朋友就抱住了她。双眼氤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是什么,让一个花季的女孩子,哪怕生病难受也不愿意去医院。
我的领导,我们一直称呼她女强人,羡慕她家庭美满,孩子优秀。然而在一次吃饭中,从来都是微笑满面的她,突然哭了。因为工作繁忙,导致她很少时间陪伴家庭。渐渐的和老公关系疏远,和孩子也陌生了。然而她努力工作的原因却也是家庭,在上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规划精英成长之路。有些是主动,有些就是被动。
上海的公立幼儿园,入园条件:上海人,非上海人但在上海有房子,还分学区房,同时父母积分要达标等等,宝宝也要经过一系列面试才有可能被录取。私立幼儿园的学费按月收取,一般的幼儿园每个月几千块,还不包括其他活动的费用。
有句话说:我放下工作就不能养你。
一个朋友,国内知名大学毕业,英国留学背景。本人也是非常上进有能力。本想着回国之后能有个好前程,然而求知之路坎坷崎岖,最后在语言机构做培老师。
她说:“上海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人,你优秀,还有比你更优秀的人”。
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生活节奏是快的。快的让人忘记了生活,奔波在工作和床之间,同时也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和忧虑。
闺蜜今年26岁,每年回家相亲,却从来没有成功。
她说:“我讨厌相亲,也不想结婚,我自己勉强养活我自己,哪还有精力去养孩子”。相亲不过是走个过场,为了让父母有些安慰。
工作恐慌,婚姻恐慌。90后的我们似乎提前进入了青年危机。
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青涩变为成熟,眼泪成为奢侈,因为没有时间哭泣,自己都不是自己的。
却不知何处来的勇气,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
每当夜深之时,这座城市不再是“人静”,而是“浮华”。灯红酒绿之间斑驳的身影;高楼大厦之内挑灯的窗扉;人流涌动之间的落寞;举杯欢笑之间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