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

2019年,Science杂志曾发表一篇文章,称中国公民的诚信水平在全球排名较低,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为此,国内学者花了4年时间,通过一场社会实验,推翻了这一结论。我们今天要讲就是这一段经历。

1. 2019年,Science文章引起争议

2019年6月29日一封由18名中国学生和教授联名发送给了《Science》 杂志编辑Valda J. Vinson的电子邮箱中,联名信请求《Science》杂志深入调查一篇刚刚发表的论文,发表编辑意见,并且重新评估该论文是否适合发表。

这篇被请求重审的文章是由密歇根大学、犹他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共同完成的一篇行为经济学文章《全球公民诚信度》(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2019年6月20日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1]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1张图片


咋一看这文章似乎极具权威性,然而在它发表后,一夜之间就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引起议论的是该论文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诚信水平在全球排名较低,与印度、肯尼亚、加纳、印尼等国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大家对Science期刊应该很熟悉了,目前它与Nature期刊都是国际上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一篇文章要想在Science期刊上报道,需要经过业内数位大佬经过数轮同行评议。也就是说,这篇2019年全球公民诚信度的文章也是经过专业人士评审过的。

然而,一个如此权威的期刊却刊登了中国公民诚信水平在全球垫底的观点。这不禁让人扪心自问:我们的社会诚信真的有那么差吗

在下结论前,我们先具体看看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和结果。

2. Science文章报道了什么结果?

Science文章指出,为了检验公民诚实度,研究人员于2013年-2016年间在全球40个国家355座大型城市留下了17303只钱包,由十余名实验助理(德国大学生)假扮路人,将钱包送到当地银行、邮局、酒店、警察局等公共机构,请求工作人员帮忙联系失主。这些钱包分为有现金和无现金两类,但都含有失主的联系邮箱、钥匙、购物单等,现金是根据当地人均收入进行设置的,例如中国是49元人民币,美国是13.45美元。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2张图片

(研究使用的钱包样式)

这个研究判断诚信度的方式也简单。研究人员为每一只钱包创建了独立的邮箱地址,然后统计在实验开始后的100天内收到的归还邮件的数量,对比有现金红包和无现金红包的数量就能判断现金会不会影响普通人的诚信。

结果显示,与含有钱的钱包相比,当不含有钱的钱包遗失后,每个国家的前台工作人员联系失主的比例都较有钱的钱包低。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3张图片

排名前五的国家都来自(北)欧洲国家:瑞士、挪威、荷兰、丹麦和瑞典,其中有70%至80%的人选择联系失主。中国在两个实验组中排名垫底,仅有8%(无钱钱包)或20%(有钱钱包)的人愿意联系失主,连印度、肯尼亚、加纳、印尼都比我们排名靠前。

从研究结果上看进行至此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在钱包内有钱的情况下,中国人也会更倾向于把钱还给失主,归还率提高了12%。

但问题在于,该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示“除了金钱和诚信的关系之外,实验结果对于了解和比较每个国家的诚信度也是有意义的……

好家伙,结合研究给出的诚信度排名图来看,这不就是隐晦地说咱中国不诚信吗?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4张图片

毫不意外地,这项研究结果和观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受到了包括官方媒体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广泛质疑。甚至有评论认为,这一研究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攻击中国的。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5张图片



3. 国内学者对研究结果的表示质疑

在大家热烈讨论之时,知乎上一位名为“Yanyan”的答主对研究方法提出质疑。Yanyan指出,这项研究采用电子邮件作为唯一联系方式,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网民的电子邮箱使用率只有35%

在这个研究中被丢弃的钱包里面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是邮箱,而没有电话或者微信等别的联系方式。对于欧美人来说,使用邮箱是平时生活工作的习惯,不论是公司还是亲朋好友联系,发邮件都是很常规的做法。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使用QQ、微信等工具进行交流。

笔者通过海量检索后证实了这个结果,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5%,中国网民的电子邮件使用率为36.7%,较前年下降-2.6%[2]。而同时期美国的全民电子邮件使用率为71.1%[3]可见,在研究进行时期,中国同欧美地区的电子邮件普及率具有明显差异。作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公民诚实度研究,却只用电子邮件回应率作为唯一的公民诚信度指标显然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而且在中国的公共场所里,失物管理有统一的招领处,等失主去取。研究者站在丢失者的角度,当然会认为等着被通知就好了。但如果你是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如此多丢失物,你愿不愿意每个都尝试联系失主?。

此外,该研究的样本量设计也存在问题。从结果图排名中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置信区间宽度差异明显,笔者发现,研究正文处提到每个国家的样本量约在400左右,但实际波兰(N=800)、法国(N=802)、英国(N=1132)的样本量明显高于当时的人口大国,如中国(N=400)、印度(N=400)。显然,这篇文章的样本量设定缺乏代表性和考究,甚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更令人气愤的是,该文章研究人员并非没有考虑文化差异,只是没有考虑中国的文化差异。仔细看过文章后可以发现,在国家列表中并没有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研究人员的解释是“我们最初是想要包括日本的。日本有很多小的派出所,人们可以把见到的东西交给那些派出所里面,然后被上传至官方的失物招领网站上。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将日本排除在论文之外。”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6张图片

各位表示,你们既然能发现日本的社会文化原因导致研究无法开展,那为什么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和习惯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双标吗?而且从研究的细节来看,其实整个实验设计都是针对欧美国家设计的,钱包里的邮箱、购物清单、钥匙等,都是在西方社会下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国在那个时候谁往钱包里放这些个东西啊?

在18名中国学生和教授发送联名信后的第二天,Science杂志的编辑Vinson建议联名信作者们提交正式的批评意见,杂志会安排同行评议。然而Science至今仍未针对此论文的争议给予回应,反而在2019年9月10日关闭了官网中论文下方的讨论区。

至此,好像对这篇研究的申诉进入了穷途末路,但是中国的学者们没有因此放弃!

4. 国内学者发起调查

为了验证研究设计存在的问题浙江大学周欣悦教授、清华大学孙亚程教授、浙江大学杨芊教授等16位作者联合组成的团队,在Cohn等人(2019)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更为严谨、创新的设计在中国开展了拓展试验[4]

拓展研究选择了8个与原研究相同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西安)开展试验,并增加了南京和哈尔滨来增加地区代表性。研究纳入了500家公共场合,最终样本量为496个钱包。

除了邮件回应率指标以外,拓展研究还了增加钱包遗失后7天的钱包回收率。

最终研究成果以“诚信度的测量争议: 一项中国的拓展复制研究(“Unraveling Controversies over Civic Honesty Measurement: An Extended Field Replication in China”)为题,于2023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发表。

经过重新分析后他们发现,当以钱包回收率(77.8%)来评价时,中国的公民诚信度水平明显高于原研究报告的水平,而电子邮件回应率(27.4%)与原研究报告一致。这深刻表明,电子邮件回应率无法真实反映中国人的诚实程度。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7张图片

为了解释这两种指标的结果差异,拓展研究还引入了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来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民诚实度。

研究开创性地通过各省稻田的百分比来反映不同地区的集体主义程度,重新分析后发现,钱包回收率与省级集体主义指标呈正相关,而电子邮件回应率与国家层面的集体主义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这意味着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倡导个人自我约束,避免超出礼节的社交和自我行为。因此,集体主义文化让国人通过更加关注钱包保管来表达诚信,而个人主义文化可能会优先考虑建立社交互动并接近钱包所有者。

解气!《Science》杂志认为中国人不诚信,中国学者历时四年为国人正名_第8张图片

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多个国家间的比较中,仅依赖电子邮件回应率来衡量公民诚实度可能会忽视文化背景对公民行为的影响。

5. 故事的后续

本研究发表之后,期刊《Science》跟进报道,承认了起先发表的Cohn等人的论文存在研究缺陷,指出仅仅依靠单一指标作为诚信指标的研究方法忽视了重要的文化差异,导致其结论并不严谨。

本研究成功表明,对于西方学者对中国充满偏见的研究,相较于单纯的抗议,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驳斥更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单纯的抗议有时候收获甚微。比如,早在2019年,科恩的研究就曾引发中国读者的强烈抗议,但当时的抗议并未起到明显作用,还因引发反感而导致《Science》网站关闭评论区。本研究用科学回应偏见,用科学作为工具,捍卫中国声誉,让世界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中国。同时,本研究也表明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的重要工具。

历经4年,中国学者终于用科学的声音回应偏见,用科学为工具捍卫中国声誉,让世界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中国。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u8712#body-ref-R18

[2]https://www3.cnnic.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3]https://zhuanlan.zhihu.com/p/78866703

[4]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13824120?doi=10.1073%2Fpnas.2213824120

[5]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1877


本公众提供各种科研服务了!

一、课程培训

2022年以来,我们召集了一批富有经验的高校专业队伍,着手举行短期统计课程培训班,包括R语言、meta分析、临床预测模型、真实世界临床研究、问卷与量表分析、医学统计与SPSS、临床试验数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分析、nhanes、孟德尔随机化等10门课。如果您有需求,不妨点击查看:

发表文章后退款!2023年郑老师团队多门科研统计直播课程,欢迎报名

二、统计服务

为团队发展,我们将与各位朋友合作共赢,本团队将开展统计分析服务,帮忙进行临床科研。欢迎了解详情:

医学统计服务| 医公共数据库论文一对一指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