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我家的煎饼

抚松县仙人桥镇赵志勇

妻子嫁入我家之前没有什么做饭的特长,但是,她能用心学,而且,学到手始终不忘。不管什么活,只要认真教她几回,她做的反而比师父好。经过几年的锻炼,她能做出很多精致的饭菜了。她做农家饭菜的厨艺,完全得益于她的认真,和善于琢磨。她烙的煎饼远近闻名,我们家的亲戚朋友,凡是吃过她烙的煎饼的人,都不在想吃其他人家的煎饼了。

她烙的煎饼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粮食原有的香甜醇香,就是放上半年也不散口,不改味。一些人把能吃上她的煎饼视为幸事。

前两年,我为了让她的这项技,能巩固发展,怂恿她烙煎饼卖。让她的侄女跟她学,别让东北大煎饼的手艺失传。我没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只是一个劲地给她和侄女描绘煎饼名牌的商业前景。果然,娘俩上当了,认认真真地做起了这件事。经过几次实践,她的煎饼做到了回回好,整个操作流程科学、精准。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品煎饼一定要最薄、最细、最好吃。为了这个标准,她在每次烙煎饼的过程中,倾注了对这种食物的感情。

她烙的煎饼大体有两种,从颜色上分是金黄色和纸白色;从食材上分,是玉米和大米混合的和纯大米的。每次烙煎饼,妻子在配料上都很认真,混合米都是按大米和玉米碴子1:2的比例。生熟饭的比例为15:16.8,为了方便,她都是生料泡15斤(其中大米全泡,不够的再泡玉米碴子),熟饭,煮前一定是16.8斤,每道工序必须亲自操作。

她准备食材非常认真,亲自精选子粒饱满的玉米棒子扒成粒子晒干,再到大磨坊扒掉玉米皮,推成小碴子。把这些小碴子用簸箕簸净皮子,用时,再用水漂干净玉米脐子。一般生料都是提前一天泡,这样的生料,无硬芯,推出来的煎饼沫子柔软,有粘性。无论什么料都要用水揉搓,再用水冲洗4到5遍,直到水清为止。

妻子煮熟饭的技术不一般,既能熟透又不糊底,干湿恰当。我问她有什么窍门,她总是说:“没什么技巧,只要用心就行”。

为了让煎饼口感好,她在推磨前10个小时,就泡上黄豆。一般每次都要4到5斤,泡好的豆子,满满一大盆。这样多的豆子,一般人是烙不了的,容易糊鏊子,必须手把快,烙出的煎饼自来甜,大人小孩都爱吃。推磨前还要把拌生、熟饭时拌匀。推磨时,妻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家小钢磨最少推两遍,推出的煎饼沫子油汪汪的,非常细腻。

煎饼好不好烙和口感的好坏,煎饼沫子的后期发酵很关键。混合米的和纯大米的发酵时间不一样,混合米的时间稍短一些。一般都是看桶里的煎饼沫子上面是不是裂开,来判断,稍一裂开口,就要架火开始烙。发酵时间长了,沫子容易酸,如果放碱,就改变了煎饼自然的香甜味。为了掌握好这个火候,妻子都是把沫子放在温度不同的地方,让煎饼沫子在发酵的最佳时间内,变成成品煎饼。

烙煎饼得起早,因为早晨两点到七点,不热不冷,还出活。用的柴火也很讲究,混合米的煎饼,用硬杂木,大米煎饼用软木,但不用杨木,因为杨木好爆。使用的鏊子,在前一天晚上就要用纯豆油炼好,如果油里有其它杂油,就会使鏊子发涩,不好烙,影响质量。

妻子烙煎饼的动作娴熟,烙出的煎饼非常薄,一般都在17至20张一市斤的水平上。平均1分钟烙1张煎饼,烙一次煎饼,12小时能出成品煎饼36斤左右。

烙煎饼的那两年出了名,附近的人,凡是要出门的人,都要买一些她的煎饼送人。都是提前几天预定。湾沟林场的厂长吃服了我家的煎饼,春秋季都各买50斤。抚松县爱吃煎饼的人都是开着车跑好几趟才能买着。我很奇怪,这年头怎么出名这么容易?妻子说:“存好心,细做事,煎饼才好吃,好吃,就出名了呗。”

买煎饼的人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对东北大煎饼的感情深厚。有了煎饼好做饭,炒个菜,卷个煎饼就是一顿饭。煎饼和什么菜都对路,就是有棵大葱或咸菜也能吃得很饱。还有的爷爷奶奶专门买了给孙子吃,说吃煎饼放心,煎饼的自然甜,孩子爱吃。有的孩子甚至看到白纸也往嘴里放,以为那是我家的煎饼。

这几年,妻子要照顾老人,就不在烙煎饼卖了。那些煎饼爱好者很是失落,就劝妻子研究研究用机器烙。妻说:“手工煎饼如果不动手,就没有了老味道。做吃的东西,少了用心,这种食物就不再是食物了。进入人肚子里的东西,应该用心做。民以食为天,对‘食物’要有敬畏之心,做不精致,宁可不做。”我很惊诧,文化不高的妻子能有这样的言论。

现在,要烙一次煎饼,成了家中不小的事了。亲戚、邻居都来帮忙。烧火的、叠煎饼的、看热闹的……大家烙着煎饼,说着闲话,像一次聚会。中午的时候,烙煎饼盒子是必要的。妻子跟人学了一种烙煎饼盒子的方法,把一张圆形的煎饼对折两次,成扇形。把拌好的菜馅放上,再折三个边,就成了三角形的煎饼盒子,在鏊子上烙成两面金黄。咬一口还有点烫嘴的煎饼盒子,让人满嘴溢香。粮食的清香甘甜,加上菜的柔软和菜香,真是人间好食物。送给周边邻居的老人、孩子吃,大家都觉得稀罕。烙煎饼成了邻里亲朋关系和睦的纽带。

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一板一眼。这些年跟家人、邻居学了不少做饭的本事。一旦学会,就成了她的厨艺特色。做小豆腐跟陈嫂学的;做大酱跟我学的;炒土豆丝、豆腐,拌饺子馅都是跟我父亲学的。这些食品做法在她哪里都有了再次提高。我曾骄傲地说:“谁家的饭,都赶不上我家的。”妻子做饭的认真劲真是没得比。入心,入情,做出的饭菜也有了对食物的尊重。我母亲和她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她没有一顿饭不经心的。如今,岳父岳母也跟我们吃住在一起,他们对我家的饭菜也十分满意。对食物敬重的人,品德也不会孬。  

妻子的大煎饼还能发扬光大吗?我希望我们的下一辈人,能传承这个技艺,传承东北大煎饼的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