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6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基本观念及呕吐主方(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这一条又是一个治症原则:如果病人呕吐出来都是脓,可能胃里化脓了,这时不要去治呕,若去止呕,脓就吐不出来了,更坏事,让他吐完就好,就像酒客呕吐一样,吐完就酒醒了。然吐血是要去止的。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吐后说口渴是正常,胃里津液丧失很多,表示要好了。喝酒喝太多时,会恶心呕吐,吐完后第一个现象就是口渴,这类吐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因为喝酒过量或是吃到不干净的食物所引起的,吐完后休息一下也就好了。

先渴却呕”,因为口渴去喝水,一喝水就吐掉,从这个症状可以知道此人“水停心下”,就是胃中有水饮,这个水是冷水,当属“饮家”之人,是小半夏汤证。生半夏2钱,涤水力量很强,一下去,恶心就去掉,生姜2片,解半夏的毒。

呕家本渴”,呕吐的人吐完后本应口渴,但是“今不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表示此吐家本身还有支饮,芩桂术甘汤也可治心下支饮。

苓桂术甘汤和小半夏汤的差异在哪里?小半夏汤的饮只是在胃里,病人只有恶心而无晕眩。芩桂术甘汤的饮在整个横膈上,病人一定有晕眩。

临床上,当遇到病家呕吐完了以后,要询问病人有无口渴,如果吐完后口渴就是好了,吐完后不渴,就要多注意了。

问: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胃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病人的脉跳得很数,“”代表热,照理说应该是里面会“消谷”,就是食物吃下去马上就消化掉,结果吃下去以后反而吐出来,这种情形是病人吃了发汗药所引发的。有的人吃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葛根汤之后,汗发出来就好了,而有的人会造成中膈上焦气虚。胸为阳之所在,肺主皮毛,一发汗肺里津液发出去了,肺阳变虚,中膈会上升,会动膈,这时脉跳得很快,看似胃热,实则不能消谷,是虚数的脉,因为此人平时胃中就比较虚冷。所以《伤寒论》中张仲景说病人吃桂枝汤发完汗以后,吃一点稀饭最好,“啜热粥”,就是担心万一遇到病人本身肠胃就不是很好时,可以预先做防范,以免病家因为被发汗后造成肠胃津液枯竭的窘境。所以平常感冒好了以后,不要马上吃食物,尤其是肉类要避免,免得胃肠无法将之消化而成为宿食,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

脉弦者虚也”,“弦”就是水,胃里是虚寒的人如果发汗或攻下,会产生“胃反”的症状。本来食物到胃里磨碎后进入小肠,现在逆反过来,没办法往下走。长期吃生冷食物、冷饮,日久胃变虚寒,胃反时的症状是“朝食暮吐”。

所谓胃寒就是胃的蠕动减慢了,于是早上吃的食物到了胃里面,就停在胃中,一直到傍晚时,病人感觉胃里胀胀闷闷的,很难过,感觉吐掉比较舒服些,这就是朝食暮吐。有两种吐的现象,一种是吃下去马上就吐,这是吃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朝食暮吐。

寸口脉微,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这里开始讲的血虚辨症法。如果摸到“寸口脉微”,寸口为胸阳之脉,就是上焦,正常的脉应该比较洪,结果却摸到脉微,“无气”的脉。“无气则荣虚”就代表血虚掉,“荣虚则血不足”这个人血不够,“血不足则胸中冷”,因为胸是诸阳之会的地方,故经方的观念是把阳补足血才会回来,光开补血的药而没开阳药则无用。摸脉时结合望诊,看手心的颜色和脸色来判断是否血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即冲阳脉,正常的脉是浮而缓,因为胃的常脉是缓脉,一息四至,表示胃的蠕动正常。如果哪一天胃蠕动变慢了,胃气就浮起来,此时摸到的脉就是浮的,所以摸到浮脉实际上是虚。

涩则伤脾”,涩是血不足的脉,结果“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这就是刚刚讲过的胃反的症状。食物吃到胃里面,就停在胃里,胃没有办法把这些食物磨碎消化掉,时常是早上吃的早餐,到了傍晚时分又吐出来,叫做朝食暮吐。如果朝食暮没有吐,这只是消化不好,就是《仿寒论》中提出的几个泻心汤证。“脉紧而涩”,所有的紧脉都是寒,涩脉代表虚,处方时要同时开去寒和补虚的药。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有呕吐现象时,不管病情如何,绝对不要去攻下,这是治疗原则。只有阳明燥实才可攻下,呕吐只是虚寒,停在少阳症,大柴胡汤介于少阳阳明之间,兼有呕吐。攻下的药均寒凉,误用胃会更寒,造成胃反。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即打嗝,有三症:1、“哕而胀满”:打嗝时同子肚子胀满,用橘皮生姜汤。橘皮2钱(辛香发散)、生姜2片(去胃中水)煮水喝,胃中虚热时用,实热要用大黄。如果没有好,要看到底是大便不通还是小便不通?知道何处不利,将之利出后嗝逆就好了,但这只是一般的嗝逆。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2、“呕而胸满”:胃中虚寒引起的呕用吴茱萸汤。3、如果是胃气将绝时的“哕”:用茯苓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是最后一剂,胃气回来有胃口吃东西就救回来了。

吴茱萸汤特殊的治症:强烈头痛。痛从肩胛到后脑,再沿耳后到太阳穴,一剂解痛,下针效果也很快,可配合使用。吴茱萸补肝阴,即补肝血不足,肝经络到百会再到眼,产生头顶痛、眼睛痛,肝经又络到乳头,乳癌刚开始时大多在乳头处,乳头下陷(阳气下陷)都是危症。故肝血不足时会有强烈的头痛,体内阴寒让血管变得细小,血通不过,头痛得很强烈。若病人每次头痛得厉害时就大吐,便已经是吴茱萸汤证了。

肝虚肝实都会肿大,肝肿起来顶到胃,病人就会恶心呕吐。如何知道肝虚?晚上好睡,没有东西在里面是虚,1-3点醒不能睡是实。

剂量:吴茱萸3钱,人参(党参)1-3钱,生姜4-6片,大枣12枚。吐得很严重时加重人参和生姜。

吴茱萸很苦,性热,不仅能去肝阴寒,还能去胃家寒症。强烈头痛兼呕吐、手脚冰冷也是吴茱萸汤证,胃下垂虚寒症亦是。哪怕妇人经期头痛呕吐亦用吴茱萸汤,只要有症,不管什么原因。治呕吐家时,因为病人已经呕吐了一段时间,胃的津液必然伤到,所以仲师都会加人参、生姜、大枣把吐掉的津液很快补回来,再靠吴茱萸让肝的功能马上恢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里冷没东西便“干呕”。心肺一带,如果心气不足,病人症状就是“口吐涎沫”,涎沫是白白的津液,表示此人心臟力量不够。这里仲师不治上焦,却还是用吴茱萸汤,因为这寒来自胃肠。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ー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肠鸣”就是水跑到肠子里面去咕噜咕噜叫,在泻心汤证里面就可以看到。《伤寒论》的原则之一是:有表症时不能攻下。若攻下,表邪下陷,轻则心下痞,重则成悬饮,十枣汤证或甘遂半夏汤证就是这样来的,我们有五个泻心汤对付心下痞。

黄芩对应胃,胃里有发炎、舌苔黄都用黄芩。到了小肠里(肠鸣)用黄连,“”是胃里有停水,用半夏。胃里太冷了,食物和水一路跑进小肠,小肠也是冷的,用干姜温中。人参、甘草、红枣把吐掉的津液补足。

临床上,病人常年下利,吃完就拉肚子,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出现时,病人一定有腹痛兼有肠鸣。一般肠胃病都会用到此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主方,简单讲就是治胃痛的主方,胃病、急慢性胃炎的主方。如果病人呕、心下痞、无肠鸣无腹痛,就是甘草泻心汤。如果是下利肠鸣很严重,半夏泻心汤都去不掉时重用生姜(5-7片),生姜排肠胃中水,便是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专治肠鸣严重的下利。

剂量:半夏5钱,黄芩3钱,干姜3钱,人参2钱,炙甘草2钱,黄连1-2钱,大枣12枚。如果只是心下痞无肠鸣,把黄连拿掉,依证加减。

肠鸣是因为很多水在肠里造成的,但是当水进入肠间后所产生的雷鸣,也会有肚子咕噜噜的叫声,这已经是己椒历黄丸证了,病人不下利。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6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基本观念及呕吐主方(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