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1)

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

多年来,在中国的思想上,把“龙场悟道”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自心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在王阳明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潘、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

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求外”,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有弟子问王阳明:“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得等到周公呢?”

王阳明回答说:“圣人的心是一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没有那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时势造英雄。

王阳明的“悟道”: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求外。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变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