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尔指数是一种衡量‘不平均’的指数,比如用于衡量‘贫富差异’,也或者衡量大气污染的水平是否一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差异情况等。泰尔指数的数学原理是‘熵’,‘熵’是一种衡量数据‘有序性’的指标,当‘熵’值越大时,数据越无序,那么意味着‘不平均’情况越严重。
泰尔指数正式分析前需要了解两个基本的名词,如下:
结合具体的泰尔指数计算原理,其可分为四种类型的泰尔指数,分别是T指数、L指数、GE1指数和GE0指数,四种类型的指数在原理上稍有区别,但应用上均是对‘不平均’情况的衡量,其中T指数使用最多。比如研究我国贫富差距‘收入不均’问题,但是每个省的GDP或者人口基数并不一致,即计算泰尔指数的时候,如果某个省GDP更多,或者人口更多,那么其对于整体收不均的影响作用会更高。T指数正是基于GDP作为权重,GDP越大时该省对于整体泰尔指数的影响会越大;类似地,也可使用人口作为权重,当人口越多时,该省对于泰尔指数的影响会越大,L指数正是基于人口作为权重进行计算。基于上述原理,在计算T指数或L指数时,通常需要提供类似GDP和人口共两项数据。
如果提供的原始数在为人均GDP一项(没有GDP和人口两项数据),那么此时则需要使用GE1或GE0指数,其只需要提供人均GDP这样的1项数据进行计算,GE1和GE0是基于广义熵概念计算得到,二者区别在于广义熵时的alpha值,GE1时alpha值为1,GEO时alpha值为0,GE1和GE0指数使用相对较少。
除上述外,还需要理解的一个名词为Group项,计算泰尔指数时,很可能出现‘层次聚集’数据,比如中国包括31省,每个省包括很多个市,每个市包括很多个县,每个县还可包括很多个乡镇。带有此类聚集特征的数据,即具有Group项,比如省份、市、县均为Group项。当数据完全没有Group项时,比如直接31个省(共31行数据)的GDP和人口,计算泰尔指数,此时则称为普通泰尔指数。比如数据包括31个省,每个省比如有6个市,共计31*6=186行数据时(省-》市),此时具有1个Group项即省,此时称为一阶泰尔指数。比如数据包括31个省,每个省比如有6个市,每个市有10个县,那么此处有2个Group项(省-》市-》县),分别是省和市,省的层级最高即Group1,市的层级稍低为Group2,此时计算的泰尔指数称为二阶泰尔指数。
理论上还会有三阶泰尔指数、四阶泰尔指数等,实际情况中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及研究目的需要等,实际使用极少,通常情况下一阶泰尔指数较多。SPSSAU默认提供最多两个Group项即最多二阶泰尔指数,如果两个group项均不放入,那么为普通泰尔指数,如果放入1个Group项那么为一阶泰尔指数,如果放入2个Group项则为二阶泰尔指数。
与此同时,在计算泰尔指数时,很多时候需要对比不同年份数据情况,当数据中包括多个年份时,比如最近10年数据,且31个省,每省6个市,共计为10*31*6=1860行时,可将年份进行设置,系统会自动遍历计算出分别10年的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案例
当前有中国2012 ~ 2021共计10年各省的GDP数据、人口和人均GDP数据,将省分成七大区域(分别是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分析中国人均GDP收入的差异情况,对比各大区域的具体差异情况等,部分数据如下图所示:
明显地,数据中包括1个Group项即‘区域’,并且为10年,共计为310行数据,本案例为一阶泰尔指数,并且为10年分别进行计算对比。如果省份再继续往下细分为市,那么省就是另外一个Group即二阶泰尔指数。
如果计算泰尔指数时,涉及到一阶或者二阶,即当提供的数据具有聚集性时,那么泰尔指数则会进行拆分为比如组内和组间指数。具体说明如下表格:
如果是普通泰尔指数,那么直接就只得到1个泰尔指数值。如果是一阶泰尔指数,比如本案例为‘区域-》省’这样的数结构时,泰尔指数可具体细分为组内TWR和组间TBR,比如本案例分为7个区域,那么7个区域之间的收不均则叫组间TBR,每个区域(比如华北区域)内各个省之间的差异则叫组内TWR。如果是二阶泰尔指数,比如‘区域-》省-》市’这样的数据结构,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称为‘组间TBR’,各个省之间的差异称为‘省间TBP’,以及各个省包括很多个市,比如浙江省包括10个市,那么此10个省之间的差异,则称为‘组内TWP’即省内差异情况。
本例子中操作截图如下:
泰尔指数模型输出泰尔指数分解和贡献值两类结果指标,并且以图形进行展示,说明如下:
当‘普通泰尔指数’即没有Group项时,仅展示1个泰尔指数值。如果是一阶或者二阶泰尔指数,则会涉及到泰尔指数分解,以及各Group项对应的泰尔指数,以及各Group项时贡献值情况。本案例数据为一阶泰尔指数,因而会输出泰尔指数分解结果,Group项时泰尔指数结果。
泰尔指数的理解较为简单,但其计算公式相对复杂,为更好地理解泰尔指数原理,下述以一阶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便进行说明。
上述四个式子中,T表示整体泰尔系数,Ti表示第i个区域的泰尔系数,TWR表示组内泰尔系数即区域内部泰尔系数,TBR表示组间泰尔系数即区域之间泰尔系数。Ln表示取对数的意思,各个符号说明如下:
本案例时泰尔指数分为TWR和TBR,TWR表示组内泰尔系数即各个区域内部的贫富差异(T是泰尔指数的简写,W是within即组内的简写,R是区域Region的简写),TBR表示组间泰尔系数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贫富差异情况(T是泰尔指数的简写,B是between即组间的简写,R是区域Region的简写)。整体上看,各个年份上,整体泰尔指数变化不大,意味着各年份对比来看,贫富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2016年起泰尔系数稍有减少,意味着贫富差异现象整体上有着微弱的减少趋势。TWR和TBR对比上,TWR相对明显更高,意味着当前的贫富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而区域内部的贫富差异相对较小。泰尔系数分解可见下图。
特别提示:
泰尔指数是基于熵值原理进行计算,泰尔系数的大小并无绝对意义,其只有相对大小意义,并不能说3就比0.1绝对更高,而应该站在同一对比水平上进行对比。
具体针对各个区域上看,整体对比七大区域的贫富差异情况可知,整体上看,华北地区的贫富差异明显最高,泰尔系数基本均在0.1或者以上,意味着华北地区当前的贫富差异现象相对明显,可能由于北京作为国家行政中心极强,但华北的基它地区,比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的收入明显更低导致。接着,华南和华东地区也有着较强的贫富差异现象,但比起华北来看还是较弱。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两个地区贫富差异现象较弱,另外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贫富现象相对最低,意味着该两个地区的人均收水平相对更加均衡。
除了分析各个区域的泰尔指数得到贫富差异情况外,还可分析各个区域对于整体泰尔指数的影响作用情况即贡献值分析。
上表格展示各个区域泰尔指数的贡献情况,本案例数据使用泰尔T指数,其基于GDP作为贡献值大小标准。因而当某区域的GDP越高时其对整体泰尔指数(即整体贫富差异)的作用力度越大。上表格和下图可以看到,整体上看,华东地区的贡献值相对最高,这是由华东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决定。而华中、华北、华南对于整体贫富差异的影响作用力度较高,西南地区次之,东北和西北这两个地区对于泰尔指数的作用力度相对最小。
泰尔指数分析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分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