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

最近,在读亦舒的《生活志》,前段时间从宝安图书馆借的,这本书乍一看像是90年代的书,泛黄,显旧,然后翻看出版日期,却是2018年1月的,不知道出版社为什么要把新书印刷成这样子,更奇怪的是连前言和目录都没有,是编辑太懒了,还是想节约成本呢!

细思之下,突然又有些明白了编辑的良苦用心,毕竟这些书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印刷成这样子,让人阅读起来更有一种年代的代入感。

亦舒,当代文学作家,经典作品《喜宝》、《朝花夕拾》、《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借阅《生活志》这本书的之前,我也只是闻其名,借阅的初衷只是想了解一下她是怎样写散文的!

通过百科以及本书发现,亦舒早期的大量阅读,给了写作的基础,比如阅读鲁迅、哥哥倪匡、金庸、古龙等的书籍。

稍微了解过亦舒的人都知道,她成名较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由于学习不好,中学毕业后便不继续学业,但工作多年后,她又重返校园,到英国留学。

其实,她也跟平常很多女性一样喜欢穿着打扮爱买衣服,虽然出名了,但也会有写不出文章的时候。

如在一篇散文随笔《身外物》里,她说明明衣服很多,却总觉得不够穿,然后还要经常买,被亲戚说那么爱穿,不及格有什么用。那时真交不出功课,稿子写得一塌糊涂,学业未成,又没有家庭,就差借当赊了。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

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阅读少,写不出文章的原因吧。

在她的文章《不受训》里,或许便是她这一时期的所见所思以及自身工作的感悟吧。文章里说我们从学校出来,个个似盲头苍蝇,乱飞乱撞,还不是要接受社会大学训练,有的边做边学,痛下苦工,渐渐进步,有人不肯学习,一吃苦即失声痛哭,躲起来,一事无成,也是大半辈子。愿意受训的人,早有过人之处。人家的成绩,断非靠幸运。

虽然相隔了几十年,但这些情景何其相似。我们从学校出来,一样是打工,同样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有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奋斗,短短几年就升职,或是事业有成,有的人得过且过,一天又一天的,不是在原地打转,就是往后退。

该反思自己了!

有时候,看别人说日更多少千字的,再看看自己,憋了半天也写不出来,真是有苦说不出。亦舒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的,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克服这个困难的!

用她的一篇《天天写》来说吧!写稿子非得每天写不可,休息了十来二十天,摊开稿纸,一看,觉得在那么小的格子里逐个填文字是不可能的事,试写两行,全部出格,要格外留神,才控制得住一支笔。又执笔忘字,几乎连孔乙己都不会写了,才做一页纸,便腰酸背痛,呵欠连连,只想往床上睡觉。天天写就没有这个毛病,硬是像接受军训,咬紧牙关,日日操练,夜就做了驯民,习惯成自然。放下笔,一懒下来就不肯再努力了。

少写一点,每日一段杂文,一段小说,也许更加交不了稿,星期一推到星期五,晃眼间就拖了稿。隔半年再动笔,生锈了,脑筋就转不过来。

绝对要天天写,像军训那样,日日操练。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要逼自己一把。

不苦苦逼自己拿起笔,三年写不出一个长篇。

中环数十万白领人士,哪个不被逼的朝九晚六这段时间苦苦办公,工作之余还逼着去玩去闹去社交。

不逼,什么都做不出来,一事无成。我们不是为社会风气所逼,就是为个人意志所逼,或受环境所逼,故发愤图强。

写作不但要深入民间,食尽人间烟火,最好广泛做资料研究搜集,甚至亲身体会。

有道理的杂文思路,篇篇教读者做人,小小书本,得益匪浅。

最后总结为四点:

一、坚持学习

二、坚持写作

三、深入生活

四、写有意义的文章。

因为知道自己笨,所以要以勤补之。

最后,仅以此文献给跟我一样不会写文章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