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天下篇》

        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

        只要评论战国学术,此篇必读。

        庄子为我们辨析了六大流派的传承,在分派讲说之前,庄子先对古今道术的流传和演变发了一通感慨。

        庄子认为,上古道术不分家,道就是术,术也是道。我们都是从整体出发看问题,而不会各怀鬼胎,都想着自己的好处和利益。

        可自从道术分家后,就见术不见道了,就像人的五官一样,都能各自发挥,但却无法相通,长此以往,就只见五官而不见整体了,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之人都各自为阵,都自认为是那方面的专家。从此道术将为天下裂,古人学问传承的面貌不见了,剩下的就只能变成欲望的利器了。

        可见庄子认为,古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大经大法之源,早就在混沌开七窍而亡后,也随之湮灭了。

        就在这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关头,至少还能从传承下来的各门各派身上找回一点痕迹,所以,庄子这才秉着接续文脉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观感熔铸其中,写了这篇“寻道记”。

        从庄子的各篇章来看,对于儒家,庄子从来没有好脸色。但在此篇中,庄子觉得儒家在传承先王之道中,还是做了贡献的,从诗书礼乐的文献整理来看,多少遗留了一些先王之道。

        对于墨家,庄子的批判,只是觉其太过了。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

        墨子本人身体力行,这没什么,以身作则嘛!但作为此派的传承来说,必定是谁最苦逼谁就是真正的墨者,所以,到后来墨家的组织,上面争权夺利,下面群起而效之,搞得乌烟瘴气,论战不休,终至土崩瓦解,这也有其自身原因在里面,而不仅仅是“侠以武犯禁”这么简单了。可是,墨子的操行仍然值得敬佩,毕竟没有私心。

        道家学派,庄子列举了两个人,关尹和老子。贵清,守弱,下谦,恃柔。他们主张对于社会不掺和,也不反对谁,也不赞成谁,保和,养身,爱护自家性命更要紧一些。

        庄子对于自己的贡献也是当仁不让,不光列举别人别派,惟自己也自成一派。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这段自我陈述,读来酣畅淋漓,独见庄子文风之汪洋恣肆。可见庄子的道家和关尹、老子的道家判然两分。庄子只是把是非置之度外,但仍与世俗处,而老子和关尹确是把自己与世俗隔开来。如果以后还有谁分不清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应把这段详读一遍。

        庄子对于法家的反人情批判尤甚。

    “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法家慎到主张“弃知去己”。只要“依法治理”社会便可以了,用不着另外研究什么主观之情,客观之理。不要管那么多,按章法办理就可以了,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

        看看说的多么冠冕堂皇。无需考虑,也不用知道前因后果,按章法办理,就能巍然而立。随物宛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有什么罪过。不用思考,就不用为自己的主观判断后果而担责,动脑筋多么累啊,无论情况怎么变,都离不开章法,只要按章法办理,可保终身无虞。

        时光千年,古今一理。

        庄子最为惋惜的就是自己的好友惠施。认为惠施搞得名家那一套就是徒耗精力,逞费口舌。弄到后来,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图一时嘴上痛快,而终归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庄子·天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