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还是尖子生,上了初中就掉队,孩子这是怎么了?

来源丨网络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小学时候成绩挺好的,就算不是班上第一第二,也总能保持在班级前十。可上了初中之后,大考小考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勉勉强强能保持成绩不倒退就很不错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的文章就来跟大家聊聊。

家长们要知道一点: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初中阶段不同的。从学科上来讲,小学时期要学的科目主要是语数英三门主科,其他的学科内容多为拓展,旨在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上了初中后,除了三门主科,学生还有至少四到六门科目需要详细学习和掌握。学科数量的增加,知识点难度的提升,导致学习难度也与小学不同。

其次,两个阶段的学习对孩子自身也有要求。小学时期学习的知识比较具体形象,孩子只要能够记住就能够使用,而初中的知识则偏抽象,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在记住知识的基础上要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两个阶段对思维方式的要求不同,会导致一些沿用形象思维的孩子在上初中之后会不适应,学习怎么都跟不上。

最重要的一点,初中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相信各位家长都知道“青春期”这三个字的含义。在这一时期,孩子的精力不再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会将部分心思放在交朋友,思考人生,自我探索等事情里。对学习的热情减退,再碰上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压力,同伴的竞争等种种因素,会让孩子“一气之下”变得厌学。

虽然说小学时期的成绩对初中没有太高的参考性,但并不意味着小学时期可以不用重视,恰恰相反,小学时期可以看作给初中“打基础”。小学时期培养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可以沿用到初中,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比如说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积攒的阅读量可以扩大孩子的见识;也可以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帮助孩子转变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从一些生活中的现象里学习知识,孩子通常对事物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事物本质的挖掘会更加投入。这些良好的习惯都需要家长花时间、花精力去监督孩子做,一旦习惯养成,对孩子来说会有巨大的帮助。

最后,成绩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并运用知识,而能够学习的前提在于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对学习有兴趣。有的父母早早地把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为了推孩子前进,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学习和考试;有的家长太过看重成绩,鞭笞孩子力度过重,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父母过早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剥夺了孩子对学习的体验感,那么孩子成绩下滑的现象不仅是小升初,初升高之后一样会出现。

扶禾心理教育,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和文化课辅导,更多咨询可以关注私信我,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还是尖子生,上了初中就掉队,孩子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