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文/岚源

        正月十五闹元宵,普天同庆掀高潮。

        元宵节有很多与“圆”相关的元素,圆圆的明月、圆圆的灯笼、圆圆的元宵……好像是要为红红火火的大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在好多人看来,过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可能这也是人们祈求万事顺意、生活圆满的心理投射吧。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而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据传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初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虽然随着社会和时代变迁,其风俗习惯早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儿时的记忆中,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几天,乡村孩子晚上要挑灯笼,小伙伴们相约一起,挑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花灯在村巷间游走,那种快乐质朴而纯真。最常见的是“金瓜灯”,用细竹棍挑着,小一点的孩子拉着兔子灯、鸡娃灯,还有的提着莲花灯、白菜灯、能开合的西瓜灯等。如果谁能举一个猴子灯,随着人走动,猴子手中的“金箍棒”也左右摆动,那种自豪和荣耀,会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如果谁的灯笼不小心着了,也会引来一片笑闹声。

        元宵节晚上,乡村很多人会在家门口燃起“柏朵火”,伴着柏树枝燃烧的“噼啪”声,男女老幼挨个儿从火上跳过去,禳灾祈福,也祈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元宵节肯定要吃元宵的,无论是黑芝麻还是白糖,裹上糯米粉煮熟,那种甜蜜的滋味和黏黏的口感,就是甜蜜生活和浓浓亲情的象征吧。

        元宵节当然少不了焰火和礼花,大企业单位有时会组织焰火晩会,吸引了周边群众前去观看。那些年,能看到璀璨绽放、点亮夜空的各种礼花,那个兴奋劲儿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看完焰火,去文化馆猜灯谜也是一大乐趣。那时没有手机可查答案,大家都是自己绞尽脑汁去猜,猜中了去领取一个小小的纪念品,这也算是当年弥足珍贵的文化生活了。

        元宵节前后几天,乡村和城镇一般还有社火游演,吸引了城乡群众一睹为快。这种流传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民间最质朴的过年欢庆方式。

        这样的元宵节,才是西府人闹元宵的正确打开方式。只可惜,这些习俗已在逐渐淡化,如今的年轻人参与的也越来越少,元宵节只剩下满街的红灯笼了。

        还有,元宵节才是中国最早的传统的情人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便是明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耳熟能详的词句,刻画了上元节有情人约会的浪漫情景和第二年见不到心上人的伤感与惆怅之情。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对元宵节进行了诗意的记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元宵节,透着满满的文化韵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节日元素和过节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