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成了朋友圈中的“文艺青年”

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成了朋友圈中的“文艺青年”

丶 寒 微

5月11日 16:47

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成了朋友圈中的文艺青年,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

大概在我正值矫情的年岁,我是很喜欢文艺青年的,那时候如果有人称我为“文艺青年”,我可能会和那个人成为好朋友。但是那样的年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也并不打算让它复返。

文字,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他单个出现时,一点粗细的变化,空间布局的微差,你就足以看出书者的脾气秉性。当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满纸的横撇竖捺,便可以记载世间万物,穿越古今。

所以文字它也应该是个很神圣的东西,古人写字,无论好坏,都会妥善保存,到最后这些写上字的纸都是要拿到专门的敬字亭焚烧掉,以表示对文字的敬畏。今人写字,其纸用尽则弃,垃圾桶、马路边、茅厕内,那些承载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文字就这样被随手丢弃。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还是社会进化使然,但是不可避免的,今人对于文字早已没有敬畏之心,尤其是文艺青年这一类。

我倒不是说文艺青年对于写过的文字怎么样处理,而是他们这一类人对文字本身早已没有敬畏。

文字是用来承载一些东西的,例如思念,情绪,言志等等,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喜欢矫揉造作,像玩物一样,将文字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觉得自己站在文字的顶端支配着手下文字的生死,用及其矫情甚至幼稚的言论,毁灭着文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我姑且将这群人称为“文艺青年”。

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尤其高中时代。但如果你是那个时候被人称为文艺青年,我到不会鄙弃,因为还年轻,涉世未深,只是站在文字圈的边缘窥探着中央,所以并不会让人感到厌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还是站在这个圆圈的边缘,停止不前,那我便会觉得你是个只会无病呻吟,卖弄文字的厌恶者。

我举一个例子,“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这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语句,那你看完后有什么想法呢?深沉?感伤?唯美?要在我很多年以前的话,我兴许会这么想,但是眼下我的想法只有四个字“无病呻吟”。叶子的离去,这他妈不是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不挽留,这是万物的自然规律,生命轮回的必然,没有必要感伤,也没有必要欣喜,生命使然。可是有些人就是要故作深沉,装作很有故事的样子,无病呻吟,这是我最看不起的。

阅尽千帆,眼底波澜不惊,这才是有故事的人,不是你朋友圈中一张星巴克的留影+“愿我们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这样驴头不对马尾的一句话,就能让人刮目相看的。

喜欢文字是好的,当你见识到越来越多的文字,在你遇到很多的人,经历很多事之后,文字会在无形之中溢于你的每句话中,是无意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你所认知的文字,心怀敬畏的去记录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应该有的态度。绝非文艺青年无病呻吟式的刻意造作。

这也是我并不喜欢被标榜为“文艺青年”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成了朋友圈中的“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