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BGM去复仇……啊不,考试。

比才《阿莱城的姑娘》第二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Farandole舞曲。

推荐音乐:Farandole (Arlesienne Suite No 2, Movement 4)

记得很清楚,是一次走在去考试的路上,恰好听到这个乐章。振奋人心的前奏响起,宛如醍醐灌顶,顿时感觉热血沸腾……仿佛马上不是奔赴考场,而是提刀去复仇。

抱歉我知道这很中二,不过这就是当时的感觉。


它无比强烈的感染力促使我去探寻这部组曲的创作背景。

查了些资料,得知《阿莱城的姑娘》最初是比才为同名戏剧创作的共计27首配乐作品。然而,这部戏剧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系列以阿莱城为背景的复杂爱情纠葛。

主人公弗雷德与未婚妻薇维特订婚后,却对另一个女人(阿莱城姑娘)一见钟情。弗雷德于是痛苦、烦恼、纠结……未婚妻得知后决定成全他并祝他幸福。然而弗雷德又被某个古老爱情故事感动,决定忘掉阿莱城姑娘,仍然和未婚妻结婚。婚礼当天,他得知阿莱城姑娘即将和情人私奔,于是又嫉妒得发疯,跳塔身亡。

这首舞曲,就是弗雷德从爬上跳塔到落地身亡的配乐。

你可能在想: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当时看到剧情介绍,我也是这么想的。

给我考前打鸡血的BGM,居然是戏剧里一个爱而不得的渣男自杀的配乐。

于是我努力地代入,去将想象戏剧画面,去将其表达的内涵与这个乐章联系到一起。可能是因为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层次还是太浅,或者艺术素养问题——我做不到。


想起一个月前,我和一位朋友有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他说:

“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受自己的学识,经历和环境影响。自然有不同,也许你不理解,但不应该抱有鄙夷和嘲讽抨击的态度。

“我说古典乐像是学问,它是有门槛的,在作者原本创作他的时候就设置了一层屏障,并不想让所有人去欣赏。而是让心有灵犀的人能为之共鸣。就像尼采说的,我写的文字,也许有些人并不能看懂,但我想问题并不在我。

“作为咱们普通人,为什么一听见流行音乐就这么着迷喜欢,正是因为这是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诞生的,我们能更方便更快速理解和欣赏。而古典,时代不同,艺术并不能让大众一听就为之着迷,豁然开朗。当然我想每个方面都是有天才的,此类避而不谈。

“而理解古典的门槛又在什么地方呢,古典本身就被称为严肃音乐,是为高雅而生。这也许是群雄逐鹿最开始的原因。但追逐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当一种表达形式被称作艺术的时候,是承载很多东西的,这也是门槛的一部分,光是听也许听不出什么门道,像解数学题,只会一加一的人让他去做微积分当然是心生向往,却觉得晦涩难懂望而却步。

“古典最美的地方就是像在解谜她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理解不一样的世界观。一层一层的揭开,一寸一寸的欢喜。不只是欣赏,更是探索未知,而这一过程是需要学习的,所以我想表达古典像一门深奥的学问。”

很多人都觉得无法入门、喜欢上古典乐是因为“听不懂”。而“听懂”,就要去研究音乐背后的,超出音符本身的事物: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乐理知识……确实是这样没错。古典乐是一门厚重的学问,要做到真正理解,必须要深层次的探寻。

我回复他:

“……古典乐说是‘严肃音乐’,其实吧我觉得不像是严肃,更像是‘根据一定规则 认真创作的音乐’。比如康康舞曲(旋律很熟悉的,你肯定听过)怎么也不能算严肃啦。

“我觉得吧,鉴赏古典乐肯定是一门学问,而喜欢古典乐就不一定了。 小孩子也可以觉得舒伯特的小夜曲好听(比如我小时候 哈哈)。还有就是,古典乐其实算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吧。虽当时音乐会是贵族的社交场所,不过贵族也不是艺术家,音乐也是迎合贵族的口味创作的。

“艺术的初衷,个人觉得,还是给人类带来美感吧。现在很多人无法欣赏古典乐并不是门槛问题,可能还是现代社会的浮躁。活得太匆忙,来不及感受。很难静下心听,在没有歌词的没有强烈节奏的旋律里连续沉浸几十分钟,再反复去耐心品味其间的美感吧。”

概括一下,我和这位朋友的观点其实并不冲突。我这位朋友认为,欣赏古典乐是需要一定门槛的,而我认为,没错,不过,“鉴赏”和“喜欢”的门槛,还是很不一样的。

如果要理解这首舞曲的真正内涵,我可能需要把这部戏剧完整地研究透彻,连带比才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等。

然而没有做到这些,也并不妨碍我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喜爱着这段热情洋溢的旋律。


又想起之前,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一个维瓦尔第《冬》的演奏会视频——那是我接触过最震撼的版本。某天,又是和这位朋友聊到古典乐,我把链接分享给了他。

过了几分钟,他语无伦次地表示,看得实在激动,眼泪都要出来了——感到“多巴胺在分泌”。

在我看来,这已经是最高境界的“欣赏”了,若不能专业地去“鉴赏”,又何妨呢?

或许,能够领悟艺术复杂的初衷与厚重的背景,固然是最好的;若是做不到,并会不妨碍我们用直觉,去感受它的美与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踩着BGM去复仇……啊不,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