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建闸:公众知情权不能“适者生存”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地之一,每年冬季几十万只候鸟前来越冬,湖内还是江豚等珍稀鱼类栖息地。近年来,鄱阳湖区枯水期持续延长,灌溉、供水发生困难,为统筹解决系列问题,江西省提出建设水利枢纽。消息传出后,环保志愿者担心水面升高影响生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纪伟涛接受采访时说,就算草不够吃了,适者生存,白鹤也会捕鱼。(新京报12月19日)


鄱阳湖建设水利枢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湖区生态平衡,这对候鸟的迁徙越冬,以及江豚等珍稀鱼类的栖息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环保志愿者的担心是有充分道理的。因为,不管是几十万只候鸟,还是那里的江豚等珍稀鱼类,都已适应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如果建设水利枢纽之后,给候鸟和江豚等珍稀鱼类带来很大的不适应性,那将会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

然而,近年来鄱阳湖区枯水期持续延长,灌溉供水发生困难,这也是存在的客观现实。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用水的迅猛递增,鄱阳湖也已经接近自然状态下的调节极限,这对湖区和更大范围内人口的生产生活来说,已构成了很大的桎梏,而这本身既是一种生态瓶颈,也是一种生产生活发展的瓶颈。不仅鄱阳湖地区是这样,其实,北方的很多地区更是这样,甚至在全国都存在同样的双重瓶颈。

如果说各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话,那么,就只能从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寻找出路。而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则是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它可以最大程度地统筹考量一切因素,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先决性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一切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都难以实施,所有的方案都会变成水中望月,华而不实。

水利枢纽工程的优势还在于,多雨时蓄积水量,少雨时定向定量供给,这会使近距离的周边和更大范围内生产生活区,都可得到有效供给,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变种那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大范围失衡状况。因此,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不管是在鄱阳湖还是在其它地方,都是现实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必由之路。

然而,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本身就包含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意图。如果说,仅仅是考量到人的生产生活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没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维护,那么它就会变成一种肢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片面理念,因为它最终也会难以维继,并且,还可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

鄱阳湖区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环评报告也已经处在公示过程之中,但水利枢纽工程的环评报告,只能表明小范围内的情况,而对于给更大生态范围内有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仅凭一个工程的环评报告则难以全面说明,因为要想维护住现有的生态环境,除主要工程外,还需要一些配套式的环保工程,必要时还要开避出另外的湿地,以弥补失去被占地的生态不足。

因此,面对环保志愿者的担心,相关部门还应当拿出对更大范围内具有说服力的环境保护配套方案,消除人们的疑虑。不管是环保志愿者,还是其它百姓,他们都有这样的知情权。而在环保这个问题上,也只有在全民参与、全民关注甚至是全民揪错的社会氛围中,相关部门才可能及时找出问题并改正问题,或发现不足并使它更加完善,将好的初衷,变成好的现实,而不能让公众知情况权,在官员嘴里变成“适者生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鄱阳湖建闸:公众知情权不能“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