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回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勺之战

上一回咱们说到“尊王攘夷,姜小白挟天子以伐不敬;宠佞信邪,齐桓公丢晚节而毁社稷。”今天啊,咱们暂时离开纷乱的齐国,放眼来看看在齐国的争霸之路上老对手鲁国的故事。

鲁国和郑国一样,也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从这个姬姓就可以看出,鲁国在周的各诸侯国中是非常有地位的。在初建国时,鲁国的疆域并不大,但在几代鲁国国君的细心经营与励精图治后,鲁国国力不断增强,也不断开疆拓土吞并周围小国。您还记得吧,在齐襄公继位后,齐国的两位公子为了避祸外逃,其中公子纠所选择的去处就是鲁国。齐桓公的称霸之路上,鲁国一直是其强劲的一个对手。

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君位之争中,鲁国支持的公子纠一方败落,从此齐鲁算是结下了一个不小的梁子。之后齐鲁两国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大多齐胜鲁败,这最终也导致了在齐鲁两国的东方霸主之争中,鲁国败于齐国。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齐鲁众多战争中的一场。这场战争是鲜有的鲁胜齐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其中体现出的战略远见与战术谋略不仅为中国战争史留下了璀璨明亮的一章,更是编进了当今的初中语文课本,让无数学子既爱又恨。我记得在我上初中时,就曾因为背不出《曹刿论战》被老师罚抄了好几遍。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我想您现在一定已经知道我们这回要讲的是什么了,没错,就是那场非常有名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长勺之战。

在说长勺之战前,我们先来交代一下背景。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开始了君位之争。由于公子小白耍了一个漂亮的惑敌之计骗过了管仲,公子纠在这次君位争夺战中一败涂地。后支持公子纠的鲁国气不过,出兵进攻齐国,公元前685年,鲍叔牙指挥齐军在乾时(今山东省桓台县)以逸待劳,大败鲁军。乾时之战(也称干时之战)是齐桓公即位后与鲁国的第一次较量,这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桓公和齐军的士气,也使得齐军的主帅鲍叔牙信心倍增。于是,乾时之战结束后不久,前684年,桓公命鲍叔牙大军全面反攻,率兵直入鲁国境内欲要与鲁决战。才惨遭战败的鲁庄公不敢应战,令军队撤退到有利防守的长勺一带(今莱芜苗山镇)与齐军对峙。闻名遐迩的长勺之战即将揭开序幕。

咱们先来看看这次齐鲁较量双方的状态,齐国这边是兵强马壮信心十足,军士们士气正高,鲍叔牙更是跃跃欲试。再看鲁庄公这边,是兵将畏战且士气低落。这种情况下,齐鲁一旦真刀真枪面对面的干起来,胜负一目了然。鲁庄公敏感的觉察到了当下的危险,只能一边严令军队死守不出,一边焦头烂额的寻求对策,然而此时的鲁国群臣已是群龙无首不知所措,无一人能提出像样的退敌之策。也就在这关乎鲁国存亡之际,历史中的曹刿登场了。

曹刿其人在长勺之战前并不出名,也并不是朝中任职的鲁国官员。从其与同乡的对话来看,曹刿当时很可能只是一介农民。当时鲁国岌岌可危,社稷震动,曹刿作为一个怀有远大理想和见识的青年,就想去见鲁庄公,为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他有一个同乡得知了曹刿的这个想法后很是不以为然,他对曹刿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就是说这种国家大事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们都在谋划,你一个平头老百姓去瞎参合个什么劲儿啊。曹刿却回答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曹刿认为啊,那些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目光都非常短浅,对于国家现在的困境他们提不出什么有远见的想法。您说这成大事者,往往都有非常人所及的胸怀与目光,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如此,之后陈涉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更是如此。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提出愿意主动出力抵抗齐军。庄公很高兴,再观曹刿其人,五官端正意气风发,庄公倒也生出几分敬意来。

庄公向曹刿询问如何战胜齐国,曹刿反问道“您觉得我们凭什么可以和齐军对抗呢?”

庄公略微思考,答道“我素来有与人分享的美德,衣物食物这些东西我都不独自享用,都会分给别人。凭我的此种美德可以和齐军一战吧?”

曹刿道“这些都是小恩小惠,百姓是不会因为这些而死心塌地的信服您的。”

庄公就又说“祭祀用的各种祭品,我从不虚报数量,祷告时也一定实事求是,凭我这种真诚可与齐军一战吧?”

“这种小事情是不能感动神明的,神明不会为此帮您退敌。”

这次庄公有些发愁了,想了想,又对曹刿说“国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保证都一一明察,但是必定尽己所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赏罚分明。”

听到这,曹刿笑了,对庄公说“这就是您打赢这场仗的根基啊!这种尽职的表现会赢得鲁国人民的民心,民心未散,我们这场仗可以打赢,让我跟您一起去与齐作战吧。”

很快,随着齐军的步步紧逼,庄公再无可退之处。在长勺之地,齐鲁两军正式面对,准备展开战斗。此次战斗中,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在一辆战车上,齐军率先击鼓进攻。庄公也准备命令鲁军击鼓进攻,曹刿拦道“且慢,等等再进攻”。于是庄公只令兵士坚守阵地,弓弩手射击防御。齐军冲上来发现没有对阵的对手,又被弓箭一阵乱射,只能暂时退回。鲍叔牙看到此情景,认为鲁国的军队已经被吓成了胆小鬼,不敢应战,于是再次命令军队二次击鼓进攻。这一次曹刿和之前一样,依然是让庄公只防御,不出击。齐军再次无功而返,从阵地上退了下来,这回使鲍叔牙完全放松了警惕,认为鲁军已经不可能再敢出战,遂下令击鼓不停,全军出击。曹刿看到这次冲上来的齐军虽然来势汹汹,但阵脚不稳且面容疲惫不堪,大喜,告诉庄公“时机到了,现在出击”。当鲍叔牙正带着所有齐军幻想着冲入鲁国阵地瞬间战胜不堪一击的鲁军时,突然听到对面鼓声震天,鲁国兵士如洪水一般顺涌而下,势不可挡,这一下可吓坏了冲在前面的齐军兵士,鲍叔牙这边瞬间乱了阵脚,齐军前面的人在往下退,后面的人在往前冲,还没交手,自家军队内先乱成一团,眼看着溃散逃命的齐军,鲍叔牙知道胜负已定,急命后队变前队,全军撤退。

在战车上的鲁庄公看到这一幕非常震惊,兴奋的无以言表。看到齐军败退,想要立刻下令全军追击,这时候一旁的曹刿忙拦住庄公,先下车观察了一番齐军战车撤退时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望了望远处齐军的旌旗与队形,之后对庄公说“可以追击了,我们必将大胜。”鲁庄公依曹刿之言追击,果然再次大败齐军。

长勺之战结束后,鲁庄公回想起战争的经过,对曹刿的一些举措非常不解,就向曹刿请教原因。曹刿解释到“这打仗靠的是士气,第一次进攻士气最高,第二次进攻士气就有些衰弱了,到第三次进攻士气就基本耗尽枯竭了。当日战时,齐军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盛,因此可以战胜他们。但齐国这样的大国情况变化多端,当齐军撤退时我担心其会在中途布置伏兵用计引我方进入圈套,后来我观察到他们撤退的车轮痕迹交错,部队的旌旗混乱,可以推测他们并无后续部署,所以追击必胜。”庄公对此佩服不已,我们常说的“一鼓作气”,也出自曹刿的这段论战之语。

为您说完了这长勺之战,我还要和您再聊聊曹刿其人。他凭借长勺之战闻名,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著名军事理论家。说到曹刿,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前面故事中我们提到的鲁国的一个人:曹沫。在齐鲁会盟上劫持齐桓公,逼迫齐桓公归还失地的那位勇士。曹刿和曹沫是否为同一人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意见双方也都有很多证据为其论断做支持。为此啊,我也专门查阅了许多有关曹刿和曹沫的相关资料。总的来说,认为曹刿和曹沫并非同一人的有如下几个理由:

[if !supportLists]1.[endif]在史书的相关描写中,曹刿的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的形象,而曹沫则是一介武夫形象。

[if !supportLists]2.[endif]曹刿参加长勺之战时是公元前684年,曹沫劫持齐桓公时是公元前681年,且史记记载当时曹沫已经三次与齐交战皆败,丢失了大量的鲁国土地。这与曹刿长勺之战的表现大相径庭。

认为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的也有一些理由:

1.经今人考证,“刿”、“沬”、“翱”等字是发音相近的通假字,不同史料记载曹刿之事时,可能只是使用了不同的通假字而已。

2.《管子》中则直接有记录曹刿劫持齐桓公的事情。与《史记》不同的是,《管子》记载的此事是曹刿与庄公一同劫持的齐桓公。

3.《孙子》一书中也有段记录将曹刿和专诸并列,我们知道,专诸是春秋战国著名的刺客,由此可见在《孙子》中曹刿也被归为刺客一流,这正是曹沫的历史形象。

至于曹刿和曹沫究竟是否为同一人,如今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或许永远无法确定,但是历史上的很多事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另一方面讲,或许由于长勺之战的缘故,先入为主的观念过深的印入了我们的脑海中,曹刿这一伟大战略军事家的形象牢牢地被我们记住,以至于后来任何与之相悖的观念我们都无法接受。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长勺之战的胜利除了曹刿使用的战略先进外,鲍叔牙和齐桓公的轻敌也是重要原因。在发起长勺之战前,管仲就曾力劝桓公不要莽撞,但桓公并未听取其意见,长勺之战使桓公受到了一定挫折,也使得之后桓公的决策和行动更加谨慎,同时也更加听信管仲的意见,即使曹沫就是曹刿,在之后的齐鲁交战中不再能取得胜利也并非不可理解。曹刿曹沫之事,我们不再多谈,我想诸君心中自有一份见解。最后我想说的是,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历史,更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现实。没有人可以束缚你当下的决定和未来的发展,除了那个过去的你自己。

好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预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有道是:

一鼓作气再则衰,

三起而竭定成败。

谁言勇夫皆莽士,

刺客亦可怀谋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6回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