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98/100)

2020年读完的第98本书

时间:2020.7.19 耗时11小时

评分:五星好评书籍,有强烈共鸣的一本书

感想:在读这本书之前也多多少少听过心流体验,当时只是大脑中有一个大概印象,觉得心流应该就是一种非常集中注意力做某一件事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的感觉,然后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后来看完全书,对照产生心流体验的要素和特征,完全能对应上。

首先看书阅读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专注力,不然没看几分钟就走神了;第二阅读一本好书是可以让人愉悦的,乐在其中那种感觉;第三阅读也是具有一点挑战性和有一定目标的,希望能通过阅读改变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第四阅读也具备即时反馈,每天看书都能从中学到一点新知识,这就是一种反馈;第五,阅读的时候可以暂时把日常琐事和烦恼忘掉,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不能自拔;最后就是达到了忘我境界,忘记了时间,有时候看着有兴趣的书,再看手表,一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

下面对本书进行一下总结

一、产生心流的要素和特征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需要一点技巧;

2.注意力集中,达到知行合一;

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3.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反馈,目标会主导回馈;

4.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

5.时间感异常,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6.目标不假外求,活动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能够乐在其中。

针对最后这一条攀登者的例子最可以说明,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书中原话是,觉得自己的技能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确、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表现的好坏,随时可得到清楚的回馈;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空闲去思索任何不相干的事,或烦恼其他问题;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能产生这些效果的活动都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使人愿意纯粹为了活动本身而去行事,不但不计较回报,甚至为之冒险犯难也在所不惜。

二、理清一些基本概念

1.熵

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第二种解释是系统的混乱程度叫做熵。第三种解释是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

2.负熵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我的网名叫逆熵增者,也来源于此,寓意就是生活如果不自律那就是熵增的过程,如果刻意控制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看书运动学习上,将生活从无序的状态调整为有序的状态,就是抵抗熵增的一个过程,所以终身做一个逆熵增者。

3.“精神熵”

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作者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内心失序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功能。

4.心流

在作者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所以心流也就是控制自己的意识,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过程的一种体验。

So,熵增VS负熵。精神熵VS心流=最优体验

5.意识、注意力、自我三者关系

如果注意力或精神能量由自我主导,而自我乃是意识内涵的总和,意识及其目标的内涵又是注意力以不同方式投射所造成的结果,那么这套理论岂不是周而复始,一会儿说自我引导注意力,一会儿又说注意力决定自我。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因为意识并非直线,而是呈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


三、如何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人际交往中、追求生命意义中和挫折中寻找到心流的体验

1.要从产生心流的要素和特征出发,寻找能够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事情;寻找能够带来成长的事情;寻找具有一点挑战性的事情;寻找需要一点技巧性的事情;寻找需要目标和即时反馈的事情;寻找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寻找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事情;寻找可以让你忘记烦恼的事情。当然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达到以上所有要求。

心流在工作中出现的概率比在休闲中出现的更大,所以应该相庖丁解牛一样,向他学习那种工作境界,首先得喜欢自己的工作,改变工作本身,让工作像游戏一样好玩,使工作的条件更适合体验心流。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

理论上,只要依心流模式行事,工作就能产生更多的乐趣。但目前的状况却是,那些有能力改变特定工作性质的人,并不重视工作能否带来乐趣。管理者的首要考虑是生产力,工会领袖满脑子也都是安全、保险与工资。短期看来,这些前提跟产生心流的条件可能有冲突。这实在很可惜,因为如果工人真正喜爱他们的工作,不但自己受益,他们的效率也会提高,届时所有其他目标都能水到渠成。

不过,千万别以为只要把工作设计得像游戏,就能让每个人快乐。即使最有利的外在条件,也不能保证把人带入心流状态。最优体验是对行动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工作潜能虽好,但工作者不知如何发挥,仍有可能感到不满。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诸如打猎、家庭式纺织、外科手术等。另一方面,还得培养像莎拉菲娜、柯拉玛、庖丁那样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这两项策略若单独使用,都不可能使工作乐趣增加太多,但两者双管齐下,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

2.在生命意义中寻找心流

如果我们能从工作和友谊中找到乐趣,并且把每一次挑战都视同磨炼新技巧的机会,生活带来的回报当然会超过一般的水准,但这仍然不足以保证我们会达到最优体验。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的活动,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乐趣,这时我们还是抵挡不住突如其来的袭击。即使最成功的事业,最令人满足的家庭生活,早晚也会枯竭;对工作的热情会逐渐冷却,配偶会离开人世,孩子也会长大离家。因此,我们必须完成控制意识的最后一步,也就是达到最优体验。

这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最终目标只要能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可能成为啤酒瓶收藏家、找出癌症疗法或纯属生物本能——希望儿女过得好,光耀门楣。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任何目标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3.在学习中找到心流

  在理想状况下,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这时,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

四、记忆在心流的作用

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除此之外,一般人也喜欢跟这种人做伴,因为他们会与人分享心灵的资讯,帮助互动的对象,建立意识的秩序。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什么也没有,没有同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书本,没有电视,但他大脑的记忆里面有诗词歌赋,有数据,有知识,有名人名言,有阴阳五行,有八卦六爻,有八字命理预测,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背出来,能记下来不就等于在脑中有书,有剧情,有娱乐方式,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监狱里面依然可以过得很丰富多彩。

五、心流的负作用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

任何有乐趣的活动几乎都会上瘾,变成不再是发乎意识的选择,而是会干扰其他活动……当一个人沉溺于某种有乐趣的活动,不能再顾及其他事时,他就丧失了最终的控制权,亦即决定意识内涵的自由。这么一来,产生心流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虽然它还能创造心灵的秩序,提升生活的品质,但由于上瘾,自我便沦为某种特定秩序的俘虏,不愿再去适应生活中的暧昧和模糊……我们必须认清心流有使人上瘾的魔力;我们也应该承认‘世上没有绝对的好’这个事实……如果人类因为火会把东西烧光就禁止用火,我们可能就跟猴子相差无几。”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