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点“鸡汤”又何妨

顾名思义,心灵鸡汤是用来滋养心灵,呵护我们心灵的东西。它最早来源是一个美国人写了一些小故事来激发人的志气,让人有所作为,天天向上,因为想到奶奶用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给他的书取名为《心灵鸡汤》。

因此,心灵鸡汤是带有精神安慰、有动机强化的作用,内涵中包含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行动指向。

当自媒体之风开始吹起之时,仿佛一夜之间,在我们手机里所有下载的APP里,总会时不时地弹出一些公众号,在这些公众号里,这些能安慰长夜难眠的孤寂心灵的文字,对职场受挫的人们的鼓舞的文字,不管是对人情冷暖的感叹,还是对社会人生的旁观,在这些文字里,人们总是能寻找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思绪,为之频频点头,为之深深折服,真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甚或什么时代,作为个体来说,人的情感总是那么丰富多彩,人的际遇总是那样五花八门,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在面对家庭、社会、乃至人生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上,人总会有失意痛苦之时,困惑迷茫之余,如果有人将目光投向文字,并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一股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而又坚定、安慰且又鼓励的力量,这种亲切感,是与亲近的人之间的那种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天天看看这样的文字,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样打拼,看那些痛苦的经历比自己更糟糕,而最后,人们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都成为了生活的主人或者强者。看完这些故事,人人感动,互相在朋友圈里转发着,隐隐中似乎传递着一丝信息:我会重新站起来的。

固然,当“心灵鸡汤”喂养着全民的时候,有一些有识之士地提醒人们,“心灵鸡汤”,谓之“汤”,汤即“汤”矣,有甚营养,谓之“鸡汤”,掩人耳目罢了。对这些无营养的文字,姑且于无聊之时打发时间而已,岂可认真。

可是,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些鸡汤文字的受众基本上是普通民众,试想想,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他们站在高高的金字塔上,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不需要从这些文字中汲取力量、获得安慰,反而是那些处于塔底,并努力攀援向上的人,他们才是最需要安慰和鼓励的群体,而这些安慰和鼓励,大多也是来自于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所以,这样的文字才来得更加亲切,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可以想像到:当疲惫的快递小哥看到那些文字时,带给他的绝不仅仅是温暖,还应该有再次上路的力量;当困顿的失业者看到那些文字时,带给她的绝不仅仅是力量,还应该有生意站起来的勇气;当更多失意者看到那些文字时,带给他(她)们的不仅仅是理性,还应该有一笑而过的释然。

所以,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你还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去指责这些“心灵鸡汤”没营养,上不了台面呢?

所以,只要这些“鸡汤”是真正的“鸡汤”,“汤”就“汤”吧,喝点又何妨!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点“鸡汤”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