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将女儿许他为妻。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赏识。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曾经说:我的子弟当中,有个叫南宫子容的,他读到《白圭》这首诗的时候,禁不住反复读了三遍。他平日里一向谨言慎行,是个有德的君子。遇到国家有道,君子得到重用的时代,象他这样有才干抱负的人,一定会得到众人的举荐。让他得以身处要位,施展自己的才能,一定不会被埋没。遇到国家无道,小人得志的时代,他既能言语谨慎,不取怨于人,又能保全自己,远离刑罚灾祸。不论在乱世还是盛世,都能安然处之,真可谓贤人啊。于是,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和前面一样,孔子遴选贤人为自己的亲人寻找配偶。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自学成才的天才,但是这样的天才太少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是祭祀中较为尊贵的礼器,里面盛放的是“黍稷”,故而,我们可以将瑚琏视作“社稷之材”,“可以在重大礼节中担当大任”。
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是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孔子把子贡比喻为瑚琏,肯定子贡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才能的,这是很可贵的,但又认为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高度,提示子贡要努力修身,不断提高自己,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经查“佞”常做贬义词,这里的“佞”为巧言善辩,不是贬义词。
在那个著书立说不太容易的年代,授业传道切磋等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讨论吧。从这句可以看到,孔子其实还是认可巧言善辩的,但是要用好是有一定要求的。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觉得不能胜任,为什么孔子反而高兴呢?如果孔子是真心想要漆雕开做官,说明漆雕开已经具备了做官的才能,应该鼓励漆雕开行动才是。这里孔子听到漆雕开的回答很高兴说明孔子是试探性的询问。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后半句怕是孔子的调侃子路的吧,说明孔子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好。
但是这样一句玩笑话放到论语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告诉后人们不要得意忘形吗?还是孔子的学生在编纂的时候为了突出老师孔子的鲜活个性呢?也许都有吧。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本段得知,孔子其实对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但是为什么说“不知其仁也”。“不知其仁”不是不知道他们不仁,可能是他们确实还没有达到“仁”的地步,所以孔子委婉地说“不知其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从侧面反应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是强调举一反三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前面也提到过“温故而知新”。
我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贯彻这样的学习方式。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孔门十三贤”之一。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也许是孔子对宰我有一定的偏见,也有可能是孔子恨宰我不成钢,才说出这么严厉批评的话。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这里所说的刚强,不是一时之勇,是说人有天地之正气,又有道德礼仪,所以能行事光明磊落,深沉而果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的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所以孔子慨叹刚强之难。有些人不能理解孔子的意思,见申枨血气方刚,就对孔子说:你的弟子申枨不是很刚强吗?孔子回答说:刚强的人不会被物欲击败,申枨物欲太强,不能时刻以道德礼仪做行为的标准,凡是世间能够引起物欲的东西,都能让他动心,心以动,思想就会随之摇摆,志向就会被抛在一边,这怎么是刚强的表现呢?孔子此言的意思是,有物欲就不会刚强,唯有刚强才能抑制物欲。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的这番言论是自己求学的心得,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子贡很难达于此境。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有些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看和听而学到,但有些东西,例如孔子说的人性和天道,就不是看和听能学到的。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后,在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从子路这个心态里头可以体会到,子路是一个非常实干的、很踏实的一个人。听到了,一定会力行。不能力行,他宁愿不要再多听,听一句做一句,学到一条做一条,不贪多、不浮华。
这段给予我很大启示,我就是每次刚学到的还没有学精就又想学别的,看到好的就被诱惑想去学,但最后总结,都没有学好,也没有多大收获。还不如学子路,学一项精一项,路一步一步走。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的四种道德:行己,事上,养民,使民。这四项道德应该是做官方面的。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说明晏平仲的为人不错。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养着一个大神龟,用祖庙的装饰来供奉它,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叫聪明呢?”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臧哀伯次子,因谥文,故死后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登上鲁国政治舞台时,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显示了过人的军事、外交才能。他高风亮节,从善如流,博学广知,不拘常礼,废除关卡,以利经商,重国民,轻财物,思想开明,尽职尽责,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扬名于当世,为世人所景仰。
臧文仲从其谥号来说,也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但是孔子并没有称赞他的才能和功绩,而是对其提出质疑。一说明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二是提醒弟子,即使才能如此出众的人,也有可能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对仁德的要求,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道听途说,只能了解人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根本就不能了解,所以孔子说“未知,焉得仁?”
我们做判断时,如果缺少自己的方法和标准,就只能人云亦云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一直流行的是“三思而后行”,难道是又一例断章取义吗?在目前读到的几章论语里,好像这样断章取义的还有几处。看来还是得读原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其谥号。宁武子的事迹主要在其相国有道上。
宁武子的“愚笨”是一种“大知”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智慧,表面上显得愚笨,实质上是在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把政治力量引导到正道上。宁武子的这种智慧,不是一般人说做就能做到的,非得经过一定的修养方能达成,所以孔子说“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本章是孔夫子对其得意门生之一的冉求说的,是夫子对冉求的殷切希望:希望他回到鲁国,担起掌门师兄的教学督导责任,更好地教育在鲁国的年轻弟子。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伯夷、叔齐不知道是不是君子,但至少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不念旧恶,为什么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呢?缺少上下文,不好理解。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典籍里有多处记载微生高是一个直爽之人,那应该不会错。这件事可能是微生高家里没有醋了,又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就向邻居借了点。
这个举动孔子觉得微生高有点虚伪,没有就说没有,非要为面子去借呢。
我觉得孔子有点上纲上线了,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在这段话里,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闲暇之余,孔子与弟子谈起了志向。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自我责备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错误,我们要有直面的勇气和改过的决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