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抢跑新姿势,这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学龄前的孩子就是一边玩,一边做必要的知识储备,潜移默化中训练数学及思维等能力,忽略孩子认知规律的抢跑后患无穷。——知于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周日在公园看到一个孩子爸爸在花园里教他数学, 孩子五岁吧!我挺感慨的 2+3, 3+6孩子都是用手指数, 遇到手指不够的时候, 他爸爸直接说:我这有几个手指,你凑一起数。

结果是这些加减都能答对,离开手指就不行,这种方法很枯燥乏味,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 ,同时产生数学很难的第一印象。

学龄前的孩子就是一边玩,一边做必要的知识储备,潜移默化中训练数学及思维等能力,抢跑需谨慎,忽略孩子认知规律的抢跑后患无穷。

如果抢跑请这样抢:

让孩子当老板做数学启蒙

这位妈妈也在用数手指的方法教孩子学数学,时间一长,孩子厌倦了,没有效果甚至带来负面效果的努力,还不如不努力。

她灵机一动,在家开了小卖铺,孩子当老板,父母做顾客。

开始时,给货品的定价都是一元、二元,后来在她的引导下,出现了有零头的定价,后来又出现了几百元的货品。

孩子乐此不疲,不但学会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还学会了乘法和除法的实际应用意义。在游戏中感受数字的魅力,自然增强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努力,数学兴趣和思维也大大提升了。

你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习既有用处又有趣,这般抢跑才称得上抢跑,以丧失孩子兴趣为代价的抢跑就是拖后腿。

8000元的预算让孩子淘宝购物

「双十一」的时候,网店有不少优惠活动,一位爸爸交给四年级女儿8000元预算,完全授权给她做购买计划,借机考验孩子的数学能力。

女儿根据优惠活动,加加减减,写写算算,认认真真算了一下午,做了详细的购买计划表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难道购物是女儿的天性?再也不必犹豫双十一剁手的事情,我等学渣不配过双十一。

爸爸美滋滋的发个朋友圈,这个双十一意义非凡。

这么出色的答卷,如果没有兴趣,孩子怎么会做出来?

学习兴趣,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兴趣来源于生活本身以及父母科学的引导。

非填鸭学前知识储备

一位数学老师同时是位宝妈,她用老师和母亲的养育经验建议分成三部分:

1.分物体验

4个桃子怎么分?5个桃子呢?为什么这样分?反正就是玩吗,随便分,只需记得,分后让孩子给你叙述一下,他把几个桃子,分成了几个和几个?这就是小学阶段“数的拆分”的雏形,更是加减法计算的基础。还有一种是口令式的分物,如给他10颗花生,每一堆分2颗,你能试一试吗?如果一堆分3颗呢?这样的分物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执行任务能力,还能体验分不完或者是不够分。这更是为了以后学习乘除法,体验平均分,做了积极的准备。

2.体验“一共有几个”

大家只需要经常用这样的一句话问问孩子即可“我有几本书,你有几本书,一共有几本书?”吃水果,看绘本,画画,全都可以加入这个问题。切记,最初一定是让孩子看着实物去数一数,进而得到答案;一共有多少,只针对同一类物品,你有3本书,孩子吃了2个苹果,是不存在“一共”的。有了足够的说的经验,孩子上了小学,不仅计算没问题,遇到看图题,理解题意也会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做起应用题,再也不会加减法猜半天了。

3.体验“还剩下几个”

还是简单的一句话“一共有几个,去掉了几个,还剩下几个?”小盆友每晚睡觉前,都会自己去挑选几本绘本放在床头柜上,讲完1本我就问问她“一共有5本,讲完了1本,还剩下几本?”,读完第二本,我就再问她一次,时间久了,现在每读完一本,妞就会把这段话说一遍。我没有告诉她这就是减法,可能将来的某一天,我没忍住就说出来了,到那时,她一定可以很好的理解,噢,原来减法就表示去掉啊。

对于孩子生活的陪伴,我不会急着去给他揭示任何一个数学概念,但我会一遍又一遍的陪着她玩,陪着她说,陪着她体验,直到有一天,孩子会发现,噢,原来这就是数学啊,真有趣!

做智慧父母与老师,在陪伴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乐趣和价值,把知识生活化,先是生活再是知识。小学数学里的各种知识点,比如分类呀,认识图形呀,数感培养啊,观察物体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掌握。而且生活中学到的数学,是潜移默化提高的思维能力,并非超前学习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填鸭,学前进行这样的能力储备,上学后接触到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就会如虎添翼,快速理解其中的奥秘,进而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一遍遍的练习,父母的参与与陪伴乐此不疲,三种不同姿势,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体验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孩子兴趣盎然的去解决问题,把精力放在问题本身·,而不是感受到难害怕难得情绪上。

或许他需要一个恰当的情景设置,或许他需要你一点指引,或许他只是需要你小小的鼓励和陪伴,一步步解决问题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途径。

如果学到了,那就运用在生活中,切记不要违反孩子的认知规律,往往欲速则不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种抢跑新姿势,这才是孩子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