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读书打开的方式好像不对

为何看透一本书并不容易?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以下卡点:看了就忘,想写读书笔记但是写不出来,想调用知识但是提取不出来,看书要么很快要么遇到书中不感兴趣的点再也不看,知识零碎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先引出黄金圈思维模型,大多数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都是一个事情外在的表现(what),然后思考怎么去做(how),但是很少思考为什么(why)。而真正的底层逻辑是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就拿看书这件事来说,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你可以怎么样去看这本书?你看到了书的什么?万物共通,也可以在其他的事件中运用这个模型。

解决以上卡点问题最好的方式:用知识卡片,格式【原文】

【核心概念转述】不是…而是…

【我的个人体验】让我联想到/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场景

【行动指南】之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去做

书籍的分类有很多,文学类,历史类,工具类,管理类,经典类等等。诸如文学类可以欣赏性阅读,不过工具类,管理类就需要功利性阅读,因为本身我们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看书。一旦遇到对你有触动的点,马上停下来,用知识卡片来输出,一旦你将原文转述为你自己理解的话,就会加深你的认知和深度思考。一旦你和个人体验结合,就加深了你的记忆点。比如我以前看书,看到触动我的地方,我就会联想曾经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发生过,我当时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呢?我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在行动上。那我打算以后怎么做,我能不能创造一个机会让自己去实践去验证去复盘优化。

存储越困难,提取越简单。

这样的输出不只可以解决看了就忘,无法输出读书笔记,无法快速提取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等问题,还能解决写作这事。

那天和朋友聊天,我们讲到现在的经济除了熟人经济,更是陌生人经济。短视频,直播等等都是打通了陌生人经济链路,当然了,别人买单一定是因为信任。而信任从哪里来?就是你这个人。价值带来信任,内容带来价值。人人皆是自媒体,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表达自己,写作能帮助我们沉淀内容。

写作也会遇到卡点,比如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真的是这样吗?只要是自己独立思考写出来的文字就有价值。比如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没什么可写的,不好意思写。天生就会写作的人有没有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没有一蹴而就,只有日拱一卒。不是因为有了内容才写作,而是写着写着就有了内容。只管去写就好了。至于不好意思,解决方法就一个:不要脸。不给自己背上任何包袱。又比如,写作的时候会有两个自己在打架,一个说你真的太有才了,另一个说这是什么鬼。前者是创造者,后者是评判者。灵感来了,只管写,不要停,不要回头去看写过的文字哪里需要修改,写完最后再去看。

不断的刻意练习,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链路。看书阅读-输出表达-写作练习,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这后面也会产生很多可能性。

比如我能不能把写作的东西做成ppt课件呢?又比如我写作的这些能不能和我的客户需求绑定呢等等。写作会锻炼我们对世界的洞察能力,哪怕一件小事只要思考了,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写作能锻炼我们的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我们已经练习很多次了,就不会再怕了。

最后再讲一下费曼学习法,第一步明确目标,确定主题并开始学习;第二步模拟教学,将你所学教给他人,教就是最好的输出;第三步回顾,在讲述的过程中会遇到卡点,具体卡在哪里,为什么卡住,在回到那个概念上进行理解;第四步简化,一定要说的足够简单,越简单越好,如果都能听懂,那就足够接地气了。从简单到记忆到理解到执行。

那接下来,我们就日拱一卒。每天留给自己10分钟时间,微目标打卡,你有什么微目标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你读书打开的方式好像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