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170|“儒服”或者“君子服”

图片发自App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这说明,在孔子以前,儒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在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周礼·天官》:“儒以导民德。”汉代经学家郑玄作注说:“儒,诸侯宝氏以六艺教民也。”或者说,儒是从古代卜史巫祝中分化出来的一批掌握礼仪的学者,在春秋之际以礼仪为职业,为贵族相礼事仪。所以,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6·13)这也是《论语》中唯一地一次讲到“儒”。

后来,“儒”则被理解为特指孔子所开创的、以尊尧舜提倡仁义为特色的思想学术派别。韩非说:“儒之所至,孔丘也,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显学》),就是“儒”的发展,到孔子的时候,达到鼎盛,孔子之后,分为八派。

到汉代,学者较严格地将儒学界定为孔子之学,《淮南子要略训》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高诱说:“儒,孔子道也。”(《淮南子·俶真训》注)并称之为“儒家”。刘歆《七略》说:“儒家者流……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

根据《淮南子要略训》的记载,孔子教弟子,“使服其衣冠”,说明学儒之人,似乎有专门的服装,即儒服。据说鲁国人都穿儒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但孔子则对此予以否认。《礼记·儒行》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孔子既不穿儒服,那么他穿什么衣服呢?

我们看《论语》的记载。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论语·乡党》10·6)

第一,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绀(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绀緅都是用来作祭服的,不能用来作饰边。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与礼服相对而言。古人认为,红是正色,紫不是正色,便服都不宜用红色、紫色。

第二,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袗(zhěn),单衣。絺(chī),细麻布。绤(xì),粗麻布。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第三,羔羊皮袍配黑色的外衣,鹿皮袍配白色的外衣,狐皮袍配黄色的外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缁衣是黑色的衣服,羔裘是羔皮衣。麑(ní),小鹿。袂(mèi),袖子。右袖短一点,可能是为了便于做家务事。

第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寝衣即睡衣。

第五,用狐貉的皮毛做坐垫。居,坐。那时没有椅子、沙发,人们席地而坐。坐垫尽量厚一点、暖和一点。

第六,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就可以佩带各式饰品。

第七,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帷裳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平时穿的衣服,就要裁剪得短一些。杀,裁。

第八,不穿着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第九,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吉月,每月初一。

这就是那时君子的穿戴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170|“儒服”或者“君子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