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原则之外

《原则》,一本多次被提及的书,终于读完了。

关于“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求真”等原则,书中已有细言,不做赘述,只简单聊一些自己的“中国化”感受。

图片发自App

1、项目,团队与公司

《原则》一书对工作的指导意义巨大,而工作的基本二元就是做事情和处人际,即做项目与带团队。

作者言及项目处理时,最强调的一点便是:直面现实与问题,最小可能地被情绪左右,最大限度的用理性思考。

而对待团队伙伴时,作者则强调了自己“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真心实意。

细读之后,除了对作者的深刻理解心生敬佩,更浮现了中国先哲的两句话,分别是: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儒家的“仁者爱人”——前者对事,后者对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与万物其实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天地在面对自然万物的时候,既一览无遗,又一视同仁,故万物与刍狗无异。

因此风雨雷电的出现,不代表老天爷是恼羞成怒或着气急败坏,更不代表了“埋怨”或者“赞美”的行为结果,它们只是顺着自然、正确的规律进行并发生着。

按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处理项目的最佳方法也是如此。面对现实、目标与矛盾,只有极度透明才能一览无遗,只有一视同仁才能不被情感偏倚,从而找到最接近正确的、最可信的处理方式,达到求真。

“仁者爱人”

另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工作不能只有“不仁”地处理事情,还要在人际中有情义仁爱,才能达到平衡。

对待人际关系,作者的重点在于“有意义”,这里既代表着关怀的柔情,又包含着严厉的责爱。而如果把这些观点糅合起来,大概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

对于伙伴的“爱人”,当然不是出于一己之私的纵容,更不是忍气吞声的姑息,而是礼节以待、忠信相交、恕让有度、智勇可谏等等。

如此朋友才算得上有意义,能够砥砺前行,值得同享富贵。

“顶层设计”

将以上的二元都平衡好了,前者落实为制度,后者演绎成文化,才能算是完成一个公司的“顶层设计”,可作长远之计。

当然,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这个“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此为最后一手。

2、“原则”在中国的冲突与落地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时常浮现这个题目,但题目实在太大,阅历又太少,只能瞎说一句。

老话教我们“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闷声发大财”,而这似乎与《原则》中提到的“极度透明,极度求真”、“创意择优”等观点相悖。

如果问保守的传统老辈,或许大多数人是不同意“极度透明,极度求真”或是“创意择优”之类的观点,他们依旧是更倾向于在阶级的规矩中无过,在赞美的观点中鼓掌。

但是作为互联网商业环境下的新一代,应该辩证地看待并接纳这两路观点,因为说到底,“闷声”与“透明”相当于一条线的两边,只是一个尺度问题罢了。


再多开一个脑洞,如果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的成熟、更大范围地使用之后,也许“透明”将会更进一步,毕竟去中心化和非对称加密的东西不太好控制。

《原则》是本好书,绝对值得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则》与原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