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赴一场“自我救赎”的旅行——读《东京一年》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这是一本关于作者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而记录下来的生活、行走以及心理感悟的随笔集。书中还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知晓蒋方舟是从跑男的一期节目中。中国大体能频繁出入电视屏幕的作家其实并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年少成名的年轻人。那时看银幕上的蒋方舟就是这样的感觉,年少成名,且目前正直青春年华。而媒体对这位姑娘的介绍亦是:天才作家,7岁写作,9岁出书,出道20年。如同蒋方舟自己在《东京一年》中述说的每次参加活动,她都不得不去重申自己“7岁写作,9岁出书”这样一个“事实”去标榜自己。

        年少成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成名要趁早”。作为“青春期受张爱玲影响的文艺女青年”,蒋方舟不仅喜欢上了张爱玲式的小情小调,也遵循了张爱玲般成名要趁早的名句。

        而我翻开这本书,一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度的神往。二是因为前不久看到了微博中关于一则“性侵的网络事件”,其中有谈及蒋方舟。于是怀揣着对于这个女孩子的兴趣又重头至尾认真地看了这本书。

        一直认为写作这件事除了天分外,更多地是能波动多少人的心弦。笔法成熟的作者较之于只会编造故事的作者来说,他们的文字本身就是故事,也许他们的随笔、议文、杂记更能吸引你的眼球。而只会编写故事的作者或许有很强的故事编造能力,但除去故事,他的文字就会略显稚嫩,倘若失却编造故事的灵感,他们也将很难再有好的作品。我喜欢的作家对于文字应该有一定的苛求度,又不失呈现出故事的画面感。因此,很多时候我喜欢去阅读作家的随笔、杂记,因为那些文字更能体现那位作者真正的吐息。

        作为年少成名的蒋方舟来说,除去她自身对于文学的热爱外,“天分”这样的东西,应该是存在于她的体内的。看过些许评论,都说她用普通的日记拿出来卖钱。当我认真看完这四十多篇日记式的随笔后,不禁感叹蒋方舟是有天分,并真正爱着文字的作家。这四十多篇随笔涉及各类艺术馆,各类作家,各类书籍,对于阅读面之广以及对于所阅读书籍剖析之精,对这样年轻作家是难能可贵的。

        较蒋方舟来说,这是一场自我旅行式的救赎,而对于我来说,这也打开了我自我认知的大门。一场来自选择与被选择的心灵拷问。感叹一个年少成名的作家,总有她成名的理由,开始有些喜欢上了蒋方舟式的思考,一个年少成名,但思维“老道”的作者。

        蒋方舟式的思考,不仅止步对于文学以及创作本身的思量,还有人生、两性、社会现状的理论。可见她也是一个涉猎较广的文学爱好者,并能及时用自己的笔触去列下观念。当然,每个女作家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多少都会带有些“矫情”的意味,这应该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质,你不能总是要求她带着男性坚硬的口味去抒发理性的辞藻,因此女性作家的文字中总会伴有泪水与自我检索的成分。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较为和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动荡,没有赶赴过战场,如同蒋方舟说的,即使自己成名较早,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波折,人生也很顺遂。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的我们,如依然能保有思辨的眼光去发觉与创造,已然很可贵。

        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位作者,或者对某位作家感兴趣,你真应该认真地去阅读他所写的随笔或是散文,因为在那些文字里,也许会让你与作者本身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赶赴一场“自我救赎”的旅行——读《东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