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鲁国有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爱学儒家的仁义之术,小儿子爱学军事。大儿子用他所学的儒家仁义思想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赏识,聘请他为太子的老师。
二儿子到楚国去,用他所学的法家军事思想游说楚王,在向楚王讲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时讲道理、举例子,有条有理,楚王听了很高兴,觉得他是个军事人才,就封他为楚国的军事长官。兄弟两人都有显赫的爵位,让他们家的亲戚朋友也感觉到非常荣耀。
施家邻居中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家庭情况与施家以前相仿:也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与施家大儿子一样,好学儒家仁义之术;二儿子也是爱学兵法之术;两家的儿子还曾经在一道讨论学问,研究兵法。孟家看到施家这两年很快富裕起来,就向施家请教如何让儿子取得官职的方法。
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把自己怎样去齐国,怎样向齐王游说及如何到楚国,又如何对楚王游说和当官的经过如实地告诉了他们。
后来,孟家大儿子到秦国去后用儒家学说游说秦王。他向秦王讲得头头是道,真是口若悬河,口才不错。但是,秦王并不赏识他的儒家思想,并说:“当前各国诸侯都要靠实力进行斗争,要使国家富强的,无非是兵力、粮食。如果光靠仁义治理国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命令军士对他施行了最残酷的宫刑,然后又将他赶出了秦国。
孟家的二儿子到了卫国以后,用主张发展军事的学说游说卫王。卫王听后说:“我们卫国是弱小国家,又夹在大国之问。对于比我们强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对于同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要弱的小国,我们的方针是要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军事治国固然不错,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权谋,周围的大国就会联手攻打我国,我们的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卫王感到这个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于是派人砍断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押送回了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里,已是残废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里,悲痛地拍着胸脯责备施家。
孟家的两个儿子,论学业并不比施家的两个儿差到哪去,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个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小故事,大道理。我认为,对孟家公子来说,主要是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用错了地方。施家的儿子将自己的成功方法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他们,可是他们却将游说国君的方法用反了方向。对崇尚武力的秦王大谈儒术,对崇尚儒术的卫王大谈用兵,不仅不被采纳,结果反遭伤害。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他成功的方法,对别人的经验不能随便复制,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和应用,不然的话,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只是准备工作不够。古人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知已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如果孟家的儿子能事先做好功课,就会让习武的弟弟去见秦王,让尊儒的哥哥去见卫王。这样,兄弟两个都有被重用的可能,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后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