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娟《深山夏牧场》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有传统呢?

《深山夏牧场》是李娟《羊道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深山夏牧场吾塞的游牧生活。夏牧场虽少有盛大的聚会和庆典,可繁盛的夏牧场本身就是一场盛会啊!

作者除了对夏牧场具体的劳动、拜客、聚会等社交生活进行着墨,还突出展示了相机、汽车、收音机等现代因素与古老游牧生活撞击出的火花,以及这种现代化方式的渗透对传统游牧民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思考。

这个过程中,作者都是以第一视角来呈现。作为哈萨克族唯一一个汉人,有时候也会有些许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如象征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与哈萨克族传统游牧方式的博弈带来的余震,余震过后也只会更加的稳定、坚定,与生活握手言和。

这一卷给我最大的感觉有三点,作者的那种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哈萨克族人对劳动的热爱是刻入骨子里的教养;现代化正以某种方式一点点渗入传统游牧民族的生活真的好吗?

对于作者的纯真和保有生活的无限热爱,我想这是她笔触这么灵动而富有生机的原因

当看到瘦小的还不到10岁的杰约得别克很会翻跟斗时,李娟也瘦,为什么就不会翻呢?于是李娟一有空就在斜坡上滚来滚去,可依旧不会翻。扎克拜妈妈一看到李娟的囧样就会说,豁切,骆驼。

于是杰约得别克建议李娟从倒立开始练起,一人抓着李娟一条腿把她倒过来拎着,倒立没学会,妈妈给她的一颗糖倒是露出来了,兄弟倆松手去抢糖,李娟摔一跟头,差点闪了腰。

我们或许很难想象,一个30多岁的女子跟着10岁的孩童在草地里学翻跟斗,可那就是李娟啊,俏皮又可爱的娟姐啊!。

此外,娟姐深入生活体悟而来的修辞手法,确实有被震撼到,并且深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就此列举几条:

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这样的一天会热闹得像一只氢气球,在吾塞所有的寂静时光中笔直无阻的浮到最高处

那种悠长的疲惫感像一根针穿着长长的线缓慢而敏感地经过身体

在所有雨过天晴的时刻里,天空像舞台的幕布一样华美,我的心像盛大的演出一般激动。

对于劳动的热爱,真的是哈萨克族人陷入骨子里的教养。尤其在三岁的残疾孩子玛妮拉身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突然下大雨时,大家都冲去抢收晾晒的奶制品,她冒着雨去拉毡房天窗上的毡盖,这项工作对她来说非常吃力,可在坚持下,还是顺利拉下了沉重的毡盖

她会自己穿鞋子、系鞋带,一有空就去附近树林里拾材火,时间久了,那里竟然码起了很高的一堆

她会照顾好自己,绝不麻烦大人。如果冷了,会自己去生炉子。她蹒跚地从外面抱来材火,一根根有序放进炉膛,要是材火太长了,就将它放在门槛上,用小脚踩啊跺啊,直到折断为止。

而后把木材整齐地填进炉子,接下来就趴在炉门边努力吹,小脸涨得通红。虽然火已经熄灭很久,柴灰里只剩一点点火星。于是,每次总得吹很久很久才能把火重新吹燃,但她拥有无限的耐心,决不放弃,所以每次都能成功。

对于现代化的渗入,游牧民族的传统都会有些许的流失和替换,为此该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呢?

现在好多哈萨克族牧民已经用汽车代替了骆驼来转场,贪恋上了收音机的便捷以及照相机延续了珍贵时刻,定格成永恒…

我觉得这是必然的趋势,毕竟每个人都有享受更加便捷化生活的权利。当然,可能有人会担心这种现代化的方式会不会使哈萨克族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消逝殆尽呢?

我想是不会的,因为哈萨克族牧民流淌在血液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好客、热情的待人传统已经根植于内心深处。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些许的改变以及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比如,知道在一些基础病方面应该如何正确的去治疗,谁说不好呢?

当然,不可否认也会有一些传统会流逝,可传统要想持续焕发生命力,它需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变化,才能保有生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李娟《深山夏牧场》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有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