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须用敬

程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昨天,有人谈到卢梭的人格问题及道德问题。卢梭是主张回复到自然本性,不受外在社会道德的约束,他也一再地为心中的欲望所鼓动,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不少错误,以致为世不容。因此,我想到,卢梭之所以会犯错,之所以会有如此悲剧的人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不善于用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欲望。或者是他理性太弱,或者是他欲望太强。他觉得自己想做什么,就要去做,而不知道要尊重别人,要尊重既有的道德规范。

其实,任何一种道德规范,哪怕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其实都包含了某种对他人的尊重。即使是最愚味的道德信条,但毕竟有这样一种信条,比没有信条要好。因为,只要有信条,人与人之间就可以结成一种关系,一种稳定的关系。哪怕是主奴关系,也是一种关系,也比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自然状态要好。好比,一个领导叫我做某事,这件事本身,可能没什么意义,甚至是错的。例如他叫我扫地,而扫地并不是我的本份,而是清洁工的本份;我可以不做,说这不是我的本份;但是,我也可以做,而如果我去做,这里体现的并不只是服从,也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因为,当我服从命令,去做这件事之后,虽然我的心中不一定高兴,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

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虽然儒家是主张顺生的,但是,若要成就德性,那么在德性与欲望之间必然会有一种张力,必然在某种情况下必须通过理性和德性的力量,来压抑自己的情欲。有德性的人之所以被称赞,因为他们能压抑自己的情欲,不会沦为欲望的奴隶;而缺少德性的人之所以被贬低,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控制自己的情欲。压抑情欲而成就德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同时也必须付出卓绝的努力,而且越是欲望强的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但正因为成就德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人们要称赞德性。

敬意味着,控制甚至压抑自己的意志、欲望,而让他人的意志、欲望得以体现,这是一种“礼让”。它不是从“我”出发,而是从“他人”出发。这或许就是敬的深义。

敬,意味着“看他人的脸”,这不是说要察颜观色,而是说在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实现之前,要先知道有他人,有他者。孔子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一种敬。

敬有多种,对他人的敬,对道德原则、对理性、对知识等观念性的东西的敬,对绝对的超越者的敬,对不可知者的敬,对文化、文明、教养的敬。

敬,意味着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伦理道德,距离也产生绝对的超越者。尊敬,就是对他人保持距离。之所以尊敬年长者,是因为年长者与我们有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是时间等等因素形成的。因为保持距离,所以,我始终成其为我,他人也始终成其为他人。当然,也有距离被泯灭的可能,例如,在真心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在真爱的两个人通过性爱而达到肉体的交融的时候,这时距离暂时地消失了。但不会永远的消失,也许第二天,两人就会因为某件小事反目,于是距离重又产生,拉大。还有一种试图消除距离的,就是无视他者的意志,以我的意志去指挥别人。这并不会真的消除距离,但却是无视距离。这种对于距离的无视,就是一种恶。这导致我用我的意志去强加给他人,或者,我甘愿臣服于他人的意志。

涵养须用敬。注意,此处说的是涵养,而不是别的。并不是说成圣,成为仁者,或者成就德性。而是涵养。涵养意味着大度、宽容,而这正是首先需要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涵养须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