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弟弟聊人工智能

今天和正在上大学的弟弟聊天数小时,有很多收获,总结一下。

1. 所有道理在其逻辑体系内都是成立的。如果不站在任何角度和立场,其实任何角度都没有所谓对错。所以,分析问题既要走出去,站在立场之外思考其逻辑,又要走回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其对错。

2. 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而现在是大数据。谁拿到最多的大数据,谁就是赢家。弟弟是理科生,他用了个很有趣的比喻,来说明曾今的定性分析和如今的大数据分析,他说就像由激素调节变成神经调节,更为精准,直达要害。

从市场的角度看,目前中国拥有最多数据的应该是马云了。但整体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拥有的数据超过国家,也就是政府。政府掌握的数据越多,从技术层面上对个体的掌控力就越强。1984的图景就离得越近。

3. 因为大数据的日益充沛,机器的学习能力呈指数级上升。AI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深度也在加强。AI对生活各个场景的渗透也在加深。AI技术对金融领域的颠覆应该是最近比较频繁的新闻了。

对于银行业,目前主要体现在支付信贷体系,即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其实支付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这方面蚂蚁金服进军迅猛,作为其网上信用支付功能实现的蚂蚁花呗,将其信用与生活中很多场景进行绑定。

比如,你可以利用你在蚂蚁花呗积累的信用积分(芝麻信用),免押金骑行ofo单车,免押金租车,甚至免押金租智能手机。

对于证券行业,目前我了解到的是量化投资,通过追踪一些指数进行投资。但之前在财新听香港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讲说,这种fintech下的指数基金很容易被抄袭和复制,一般6个月左右就会失效。同时,AI技术只能根据现有的大数据推算,并不能预测到突变的路径。但弟弟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当大数据足够多时,突变也可被纳入机器的秒速学习中。

目前比较多的应该还是资产管理领域,只要是智能投顾,改变了传统的理财模式。比如马云投资的云峰金融,前段时间推出智能投顾产品“有鱼智投”。

还有精准营销,即通过大数据排选出相应定位的客户,进行营销。还有风险定价,陆金所6分钟就能完成风险审核。

4. 弟弟和我都认为,即便美国有谷歌,中国应该会在AI领域中走得更快。因为中国这种比较集中权利的体制,能够更高效的整合和利用大数据。而美国不但在这种效率上会大打折扣,个人隐私相关的法律也是障碍。毕竟中国很多技术的商业化都还在灰色地带游走。

5. 弟弟觉得AI技术的发展会加剧阶层固化,因为它提高了初创公司进入市场的门槛。而很大一批人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实现阶层上升的。

所以就又想起来鲁迅老爷爷的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6. 我对弟弟说,硬实力很重要,但有时候一些关键节点上的决定因素确实软实力。不要忽视和人的交流和较量。这点我做得比较差。

7. 我鼓励弟弟寒暑假尽量多出去体验,实习或者义工。“争取把自己放在尽量多的场景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不知道为什么,又想起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老班长说的“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弟弟聊人工智能)